在福建省蓬勃兴起的青年文化探索热潮中,福建农林大学戴尔豪西大学联合学院(国际学院)的“海丝泉韵”实践队,满怀对海洋文化的热爱与向往,踏上了前往泉州蟳埔村的旅程。此次行程,他们旨在通过沉浸式体验,深入挖掘并传承泉州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历史意义,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海洋文化民俗探索之旅。
踏入蟳埔村,实践队立刻被眼前独具特色的蚵壳厝所震撼。灰白色蚵壳与花白色花岗石、红色砖块巧妙融合,勾勒出一幅幅闽南传统建筑的独特画卷,成为蟳埔村地域文化的鲜明标志。队员们与热情的村民深入交流后得知,蚵壳厝的诞生和宋元时期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辉煌历史紧密相关。宋末元初,船员将海边散落的蚵壳用作压舱物,返航后堆放在蟳埔海边。智慧的先民因地制宜,把蚵壳嵌在墙体外侧,造就了早期的蚵壳厝。队员们由衷感慨,蚵壳厝不仅是蟳埔村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先民们巧妙利用蚵壳,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创造了独特的建筑艺术。
(图为蚵壳厝)
随后,实践队抵达蟳埔女服饰头饰体验中心,与蟳埔女习俗代表性传承人黄晨老师进行深入访谈。黄晨老师兴致勃勃地介绍起蟳埔女服饰的独特之处,尤其是大裾衫与阔脚裤。该服饰专为海上劳作设计,不仅实用,更蕴藏着深厚的海洋文化精神。大裾衫以青、蓝为主色调,与大海的颜色相互映衬,斜襟掩胸、布纽扣的设计,既避免劳作时被渔网缠住,又体现了先民的实用智慧与审美追求。阔脚裤采用黑色,宽大的裤筒方便渔民在海滩行走,彰显出蟳埔女性勤劳、勇敢、智慧的精神风貌。
访谈中,黄晨老师特别提到簪花围。它起源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彼时阿拉伯商人将鲜花赠予蟳埔村女性,与当地民俗融合,逐渐形成如今的簪花围。其取材丰富,除鲜花、金杈外,还有鱼骨、贝壳等海洋元素,体现出蟳埔村与海洋的紧密联系,也展现了蟳埔女性勤劳质朴、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
(图为实践队队员体验佩戴簪花围)
在黄晨老师的悉心引领下,实践队队员们亲身体验了穿戴蟳埔女传统服饰与簪花围的过程。身着青蓝大裾衫与宽松阔脚裤,头戴缤纷绚丽的簪花围,他们仿佛瞬间穿越,亲历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岁月,深切体会了蟳埔女性生活与海洋文化的不解之缘。这一经历不仅让队员们对海洋文化的深厚底蕴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传承与弘扬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决心与热情。
(图为实践队与黄晨老师合影)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实践队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传承海洋文化是当代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队员们将积极探索海洋文化与现代科技、艺术、教育等领域的融合路径,努力为海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新的道路,让古老的海洋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苏津津 娄福燕/文
李钰雪 苏巧凤/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306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