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渔隅勘行”社会实践队于1月10日上午深入日照张家台村,展开了一场关于当地渔业与乡村发展的社会实践调查,探寻这个海滨村落独特的产业结构与发展脉络。
张家台村的布局别具一格,呈现出内外有别的分区模式。村庄外围与宽阔马路旁,民宿与渔家餐馆星罗棋布,这些民宿不仅分布在主干道附近,就连巷子里、小路上也不少见,为了方便游客找寻,多数民宿都会在马路上张贴指示牌。实践队队员还发现,村里新建民宿的工程随处可见,部分村民选择将自家房屋外包,投身民宿经营。民宿被设置在村庄边缘或入口,既便于接待游客、集中管理,也为游客营造了相对独立安静的环境;而村民居住区则位于村庄内部,保留了原有的生活氛围与私密性。
不过,在走访过程中,实践队也注意到一些问题。张家台村各条道路上存在不少建筑垃圾,楼房旁还堆放着许多渔网。后来,通过与村书记交流得知,在禁渔期,这些渔网会被收纳至专门的仓库。此外,村里主干道是水泥路,但小路和小巷多为泥土沙子路,路况崎岖,给村民和游客出行带来不便。
渔业在张家台村的产业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虽然仅占30%,却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等发展相对较少。其渔业发展受海域划分和禁渔期规定影响显著,固定海域的收入和产出归相应负责人,公共区域村民可自由开展渔业活动。
当前,张家台渔村近80%的村民从事民宿经营,出海捕鱼的村民数量大幅减少。如今参与渔业劳作的多为中年人,由于渔业工作辛苦且存在一定危险性,老一辈并不希望年轻人涉足,导致年轻渔民愈发稀少。当地出海捕鱼多集中在春秋季,夏季正值旅游旺季,村民便投身民宿经营,两种产业在时间上巧妙错开。
实践队队员与一位专业渔民深入交谈后了解到,渔民一年大概出海五十次,休渔期时,他们会选择在家休息或外出务工。张家台村渔船多为小型渔船,出海一次最少需两人,通常是三四人同行。养殖户出海频率一般为一天最多一次,非养殖户则根据海上实际情况,出海一次约三天,捕鱼范围主要在海岸100公里左右的近海区域,属于近海捕捞。渔船作为渔民个人财产,代代相传,以柴油为燃料;渔网则由渔民自行购买、修缮。此外,村里对渔船停放位置也做了明确划分。
在采访村书记时,书记向实践队队员展示了专门的渔民群。每逢大风等恶劣天气,工作人员会提前在群里发布通知,禁止渔民出海捕鱼,同时还会定期组织安全培训,提升渔民出海的安全性。
谈及海鲜销售,据受访渔民介绍,捕捞上来的海鲜,大部分会在码头直接出售,也有不少通过快递运往各地,许多买家还会向渔民预订特定种类的海鲜。目前,渔民一年的捕鱼收入约为九到十万,海鲜物价也趋于平稳。
基于此次实践调查,“渔隅勘行”社会实践队建议,张家台村在发展民宿的同时,应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村内小路和小巷的路况,方便村民和游客出行;及时清理建筑垃圾,优化村庄环境。对于渔业发展,虽然近海捕捞受资源和政策限制,但可以引导渔民发展深海养殖、海产品加工等产业,拓展渔业产业链,提高渔业附加值。同时,充分利用当地渔业和民宿资源,开发如“渔家乐”体验、渔业文化展览等特色旅游项目,将渔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促进张家台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在保护海洋生态的前提下,实现渔业与乡村旅游的协同共进,打造独具特色的海滨乡村发展模式。
图为正在装修的民宿
图为村民对捕捞上来的海鲜进行售卖
图为实践队员校徽石前合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294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