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铁路行业,有一位坚守了35年的工作者——李宁军。他的职业生涯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是中国铁路发展的缩影。他用35年的坚守,见证了中国铁路从人工操作到智能管理的巨大变迁,也用自己的奋斗诠释了铁路人的责任与担当。
上世纪80年代,李宁军初入铁路系统,正值铁路技术依赖人力的时代。他回忆道:“那时候,我们手持笨重的工具,在烈日下沿着铁轨检修,每一次弯腰都是对安全的承诺。”在那个年代,铁路维修工作完全依靠人工,炎炎夏日中,汗水浸透衣衫,但李宁军和同事们从未松懈,始终以严谨的态度确保每一段铁轨的安全。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铁路行业迎来了机械化作业的新时代。电动扳手、自动化检测设备等先进工具的引入,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和质量。李宁军深知,技术的进步对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通过参加培训、查阅资料,不断学习新设备的操作技巧和机械原理,迅速适应了行业的变化。他说:“从人工到机械化的转变,不仅是工具的升级,更是工作理念的革新。”
2006年至2008年,中国铁路迎来了大提速的时代。李宁军亲身参与了250公里时速的提速试验,这是他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时刻。他回忆道:“提速试验对作业标准和数据精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每一项测量、每一次调试都关乎试验的成败。”那段时间,他和同事们日夜奋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精神,确保了提速试验的顺利完成。
近年来,智能调度系统和新型轨道材料的应用,进一步推动了铁路行业的现代化进程。李宁军介绍:“智能调度系统让工作安排更加科学高效,新型轨道材料则大幅提升了轨道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减少了维修频次。”与此同时,单位通过组织培训,帮助员工掌握新技术,并在团队协作方面制定了更详细的工作流程。例如,施工入网作业如今必须通过智能手机拍照上传系统审批,作业完成后还需再次拍照确认,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规范有序。
李宁军对铁路的感情深厚而真挚。在他看来,铁路精神不仅体现在半军事化管理的纪律性上,更体现在团队协作和对安全的极致追求中。这种精神也深深影响了他的生活,让他时刻注重安全和纪律。面对高铁、航空等新兴交通方式的挑战,李宁军坚信,铁路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安全性和价格优势。他说:“铁路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连接人与人的纽带。”
展望未来,李宁军希望铁路行业能够朝着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向发展。他期待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定向培养,为铁路行业输送更多贴合实际需求的专业人才。同时,他也希望铁路在人事安排、小组作业和工作时长上更加合理,为一线工作者创造更好的条件。
李宁军的故事,是中国铁路发展的缩影。从人工操作到机械化作业,从传统管理到智能调度,他的职业生涯见证了中国铁路的每一次跨越式发展。在这条铁轨上,李宁军用35年的坚守与奋斗,书写了一名普通铁路工作者的不凡篇章,也折射出中国铁路行业的辉煌历程。
2025.2.10
作者:马镜茹 杜亭仪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293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