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作为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与大众化交通工具,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希望,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铁路人的汗水与青春。在这片热土上,姚绍宾用五十年的坚守与奉献,书写了一段属于自己的铁路传奇。
2月7日,青轨新象调研团的成员孟令昕有幸见到了这位令人敬仰的铁路前辈。尽管已经退休,但那段峥嵘的铁路岁月依然深深烙印在姚绍宾的心中,成为他内心翻涌的热血与不竭的动力。
1972年,姚绍宾正式踏入铁路行业的大门。受父辈的影响,他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做事严密、迎难而上、敢打硬拼的作风。刚入路时,他作为练习生在客运部门工作了一年,当时的工作环境很艰苦,“一班4到5个人,夜间不能睡觉,没有足够的椅子,只能在床边坐一下,靠一下。” 姚绍宾如此回忆。这段经历让他初步体会到了铁路工人的艰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姚绍宾逐渐从一名普通货运人员成长为领导岗位上的佼佼者。 “当时铁路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非运转工作人员很难提拔为站长。但在天津分局的8万干部职工中,我有幸成为了两名非运转出身被提拔为站长的其中之一。”这份荣耀不仅让他感到自豪,更让他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
五十年间,姚绍宾亲眼见证了铁路技术的重大变革。从人工制票到微机制票,从计划运输到随到随走,从人工售票到刷脸、刷身份证进出车站,从普速列车到高铁的飞速发展……每一次变革都让他深感震撼,也激发了他不断学习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知识的热情。
“铁路讲究的就是一个‘学’字。”因此他不断学习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知识来适应这些变化。在他看来:铁路的发展和变迁是一个必然的产物,中国铁路有着自己的一套发展模式,它集世界之精华,创本国之新路,一次次的飞跃,一次次创新,一次次世界之最,让人民大众感受到了铁路的飞速发展与变迁。
现代铁路与过去相比,无论是坐席与卧铺的舒适度,还是车站的简洁大气,亦或是旅客的体验感,都有了质的飞跃。然而,对于老式火车和车站,姚绍宾总是怀有一份特殊的情感。“绿皮车里显得朴实、接地气、亲民,坐绿皮车心里踏实。”他深情地说道。老车站承载了几代铁路人的记忆,对绿皮车的特殊感情也已内化为独属于老一辈铁路人的“铁路情结”。
在铁路上工作多年,姚绍宾深感铁路对他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春节期间,他总是坚守岗位,为人们创造和维护良好的出行环境。异地工作和轮班倒也为他带来了不少困难,但他始终坚守初心,默默奉献。在他看来,铁路精神就是“安全优质,兴路强国”,这种精神在铁路职工身上每分每秒都体现着,正是他们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才使得“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得以实现。
对于自己的铁路故事,姚绍宾很少在工作之外谈起。但每当和身边的年轻人讲述一些实际经历时,还是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尽管过去的这些故事在年轻人看来已经离自己十分遥远,但他们依然能在姚绍宾的经历中汲取到对自己有用的参考价值,这又何尝不是铁路精神的发扬与传播呢?
退休后的姚绍宾,依然关心着铁路的每一点进步。他能感受到国家对铁路建设的大力投入与支持,但职工工作压力较大,职工工资难以上涨等问题仍然存在。姚绍宾期待着能有更多能够切实提升铁路职工的生活质量的政策与措施出台。对于想要投身铁路行业的年轻人,他寄语道:“铁路是一个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承担国家最大经济交通运输命脉责任的央企,在这样一个平台上书写人生,还是一个‘学’字当头,继承和发扬铁路的光荣传统。”
“人生的苦辣酸甜”、“事业的过错与辉煌”和“难忘的回忆”,是姚绍宾对自己铁路岁月的深刻总结。铁路事业将继续向前发展,无数像姚绍宾这样平凡而伟大的铁路人的故事也将继续被谱写。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与汗水,为铁路事业注入了不竭的动力与活力,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岁月如歌,铁路魂永驻”的深刻内涵。
2025.2.7
作者:孟令昕 亓可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235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