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的探寻历史古迹,深刻感受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2月5日至7日,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青史践履,睦邻同行”社会实践队员在当地文化站工作人员的引领下,踏入济南市莱芜区,开启了一场深度探寻乡镇历史古迹的实践之旅。此次实践以参观考察、检查历史建筑与纪念馆为核心,旨在触摸历史,强化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初访古迹:溯源历史,感知文化力量
莱芜是一片红色热土,在革命战争年代,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英勇顽强的莱芜人民为民族独立前赴后继,无数先烈血洒疆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有名有姓、记录在册的革命烈士就有2000多名。
实践首站,队员们来到革命烈士——李增援故居。踏入纪念馆,革命烈士李增援的生平事迹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徐徐展开,其中展厅分四个主题板块,综合运用历史图片、文字介绍、场景实物、影视多媒体等手段,全面系统讲述李增援烈士的生平事迹。队员们怀着崇敬之情,仔细研读每一份资料,认真倾听工作人员讲述他为掩护战友英勇牺牲的事迹。其中李增援在“黄桥决战”销烟未尽时挥笔写下的《黄桥烧饼歌》“从苏中唱到苏北,又唱到苏南,从部队唱到地方,几乎无人不知晓、无人不会唱”,令实践队员感受到了军民之间浓浓的鱼水之情。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认真阅读李增援烈士的抗战事迹。王迎雪 供图
深入考察:记录古迹现状,探索保护路径
离开李增援故居,实践队奔赴戴鱼池古墓群。这里作为济南市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被植物覆盖,但布局形态仍可辨认。队员们手持专业工具,协助工作人员清理周边杂草,对古墓群进行细致测量、记录。在对墓群的简单了解中,实践队员对棺椁木料的规整加工和防腐处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丰富的随葬品如青铜器、陶器等也深深吸引着大家。
图为实践队员拍摄记录的周家小楼侧面全貌。王迎雪 供图
周家小楼同样吸引着队员们的目光。这座明清建筑虽部分破损,但精美石雕和独特构造依旧彰显昔日魅力。队员们在考察时,用无人机拍摄小楼全貌,利用高清相机记录建筑细节,以便更精准地评估其现状。小楼建筑主体多为青砖构造,配以精美石雕和装饰物,古朴典雅。据介绍,战争时期,开国中将廖荣标将军曾在小楼二楼指挥作战。
在边王许新时期时代遗址和肃然山宗教文化遗址,队员们与工作人员一同勘探,评估环境对遗址的影响;还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当地居民对遗址的认知和保护建议,为后续保护工作提供民意依据。其中肃然山令实践队员产生了极大兴趣。肃然山,当地人称羊丘山,其两个名字分别来源于明清至民国时期记载。实践队员查阅莱芜县志发现,明朝时期其被称为羊丘山,而在清康熙、光绪及民国时期的县志中则都称其为肃然山。《史记》等书记载,汉武帝在一次封禅泰山后,曾在肃然山举行一次祭地之礼,显示了汉武帝对肃然山的敬仰。不少当地人坚持认为此肃然山即汉武帝行祭礼之肃然山,但目前对于汉武帝祭地之礼的“肃然山”为何山各地存在争议。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查阅《莱芜县志》相关资料。王迎雪 供图
总结反思:汲取经验教训,展望传承未来
考察结束后,实践队员们反思道:实践前,部分队员对古迹背景知识储备不足,导致考察时理解不够深入,同时围绕古迹保护展开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提高公众保护历史建筑的意识刻不容缓。于是,队员们在当地文化广场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通过制作历史古迹纪录片、展示考察成果、举办知识问答等形式,向居民普及保护知识。队员们还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制作短视频、撰写推文,展示古迹魅力,吸引众多网友关注。
为让历史建筑 “活” 起来,队员们提出了利用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古迹体验项目,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历史场景。同时,结合当地旅游资源,开发以历史古迹为主题的文化旅游线路,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为古迹保护提供更坚实的资金支持。
这次历史古迹考察实践活动,是实践队员与历史的深度对话。队员们在实践中收获知识、锻炼能力,更明确了传承文化遗产的使命。他们将带着这份使命,积极投身文化保护事业,让历史古迹在新时代绽放光彩,让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通讯员 王迎雪)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20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