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2日,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儒风摆渡人”社会实践团一行人,走进山东省德州市北营村的苏禄王墓遗址,开展以深入挖掘苏禄王墓的历史内涵,传承和弘扬中菲友好交流的历史文化为主题的调研实践活动。这座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古墓,作为中国境内唯一保存完整的外国君主陵寝,不仅见证了15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更成为中菲两国友谊的永恒丰碑。实践团成员以专业视角解读历史,用青春脚步丈量文明,在冬日的古墓园区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寻访。
苏禄王墓,坐落于山东省德州市,是中国境内仅有的两座外国国王陵墓之一,也是中菲两国友好交往历史的重要见证。它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 年),是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哈剌在中国病逝后,明朝政府以王礼将其安葬于此,并修建了祠庙、神道等建筑。神道上的石人、石兽等雕刻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墓区内的清真寺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与伊斯兰建筑元素,是文化融合的生动体现。自建成以来,苏禄王墓一直承载着中菲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见证了数百年的历史变迁。
“儒风摆渡人” 团队成员们满怀热情与期待来到苏禄王墓。一进入墓园,大家就被那庄严肃穆的氛围所感染。团队成员们首先对苏禄王墓的整体布局和建筑风格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记录。他们拿着纸笔,认真测量墓冢的大小、神道的长度,仔细观察每一尊石兽的形态和雕刻工艺。在清真寺内,成员们向寺内的阿訇请教伊斯兰建筑风格在苏禄王墓中的体现,阿訇耐心地为他们讲解,从建筑的结构到装饰的寓意,成员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苏禄王墓的历史文化,团队成员们还采访了当地的文史专家和苏禄王后裔。专家详细介绍了苏禄王访华的历史背景、苏禄王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保护情况以及其对中菲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苏禄王后裔则分享了家族传承的故事和对先辈的追思,他们的讲述让成员们对苏禄王墓背后的人文情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团队成员们还与前来参观的游客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苏禄王墓的认知和感受,向游客们普及苏禄王墓的历史文化知识,激发更多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对于 “儒风摆渡人” 团队的成员们来说,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他们在实践中深刻感受到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和价值,认识到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是当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作为历史文化学院的学生,他们表示将把在此次实践中所学所感融入到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
苏禄王墓作为中菲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需要被更多人知晓。“儒风摆渡人” 团队的这次实践活动,就像一束光,照亮了人们对这一历史遗迹的认知,也为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精神点燃了希望的火炬,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为实践队员学习苏禄王墓历史知识。张季萱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苏禄王后裔。张季萱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154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