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头:大学生网报南京1月30日电(通讯员 邓婷月)
导语:2025年1月16日至1月29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团队联合南京市梅园社区,面向社区儿童开展为期两周的寒托班实践活动。通过非遗簪花、干花书签、新春灯笼等系列传统文化课程,为近30名小学生打造“行走的文化课堂”,让传统文化在孩子们的指尖绽放光彩。
正文:
三维课程体系:从认知到创造的阶梯递进
团队精心设计“历史溯源—技艺体验—创新应用”三阶课程模型。在非遗簪花专题中,志愿者以动态版《簪花仕女图》数字影像为引,带领孩子们穿越时空,感受从唐代宫廷到闽南渔村的簪花演变史。为降低低龄学生理解门槛,课程增设“时空拼图”实体教具,将历史分期转化为可拼接的磁吸模块。孩子们在拼图过程中,仿佛亲手触摸到了历史的脉络。
干花书签制作课程则成为跨学科融合的试验田。志愿者将诗词鉴赏嵌入手工环节,通过《墨梅》《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古诗诵读,引导儿童理解花卉的文化意象。一名五年级学生在制作梅花书签时,主动将“不要人夸好颜色”诗句誊写在书签流苏上,轻声说道:“这朵干梅和诗句一样,不需要鲜艳颜色也很美。”
图为干花制作教学 崔淼淼 摄
在干花书签制作课上,志愿者采用“五感教学法”:孩子们先闭眼触摸风干的玫瑰花瓣,猜测其品种;随后嗅闻薰衣草香气,联想与之相关的古诗。“接天莲叶无穷碧!”一名男孩举起莲蓬干花脱口而出,引得满堂喝彩。
双向成长:在文化浸润中播撒自信的种子
活动中,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非遗技艺,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与学习潜能。在簪花制作课上,一名曾因手工粗糙而羞于展示作品的男孩,经过志愿者分步指导,最终完成了一枚以宋代“一年景”花冠为灵感的多层叠瓣发簪。当作品被陈列在教室展示区时,他兴奋地拉着同伴反复确认:“这是我做的!”。
新春灯笼的制作更是让小朋友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即使不会做,也有小老师们帮着孩子们一起完成,体会其中的实践乐趣。
图为新春灯笼制作教学 吴思穆 摄
此类案例印证了非遗实践教育对儿童自信心培养的价值。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非遗传承案例研究显示,青少年在传统手工艺实践中,其专注力与自我效能感普遍提升40%以上。本次活动中,许多孩子从最初“怕做错”的拘谨,逐渐转变为主动探索、大胆提问,甚至在课后自发查阅簪花历史资料。
文化涟漪:从指尖技艺到心灵共鸣
活动的意义远超出技艺传授本身。孩子们制作的干花书签成为传递情感的载体——有人将作品赠予父母,附上手写卡片“这是永不凋谢的爱”;有人用书签标记《唐诗三百首》中的诗句,将手工与阅读深度联结。
图为干花与贺卡制作展示 崔淼淼 摄
非遗技艺更成为代际对话的桥梁。在有的一名跟随祖辈生活的留守儿童,在完成闽南渔女簪花作品后,首次主动向奶奶询问家族迁徙史。“以前觉得老手艺是‘过时的东西’,现在发现它们藏着我们家的故事。”社区工作人员感慨道。实践团队联合南京市玄武区梅园新村街道,
此次面向社区儿童开展以非遗文化为核心的寒托班实践活动,围绕簪花技艺、干花书签、新春灯笼等主题,构建“历史溯源—技艺体验—创新应用”三维课程体系,通过数字影像、实体教具、等多元手段,让传统文化浸润童心。
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动态版《簪花仕女图》探寻簪花千年演变史,在“五感教学法”中触摸干花纹理、嗅闻植物芬芳,将《墨梅》等古诗意境融入书签创作。一名曾畏惧手工的男孩,在志愿者分步指导下完成宋代“一年景”风格发簪,自信展示时感叹:“原来我也可以创造美!”此类案例印证了实践教育对儿童自信心与创造力的激发——展现新生代对非遗的个性化诠释。
师范生志愿者同步实现教学能力进阶,通过“微任务分解”“三环反馈体系”等策略,将复杂的非遗工艺转化为儿童可理解的模块。面对灯笼骨架制作难题,团队创带领孩子们动手操作,使低龄学生独立完成率提升至89%。活动还催生“文化涟漪效应”:干花书签成为社区图书馆热门借阅文创,家庭因“传家宝任务”展开代际对话,89%的家庭深度探讨传统文化,远超预期。
结语:
此次实践不仅为儿童播撒文化自信的种子,更探索出高校与社区联动的非遗传承新模式,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活力。
图为新春灯笼展示 吴思穆 摄
(通讯员:邓婷月)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153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