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头:大学生网报南京1月30日电(通讯员 邓婷月)
导语:2025年1月16日至1月29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团队携手南京市梅园社区,为社区儿童举办了为期两周的寒托班实践活动。活动精心设置了非遗簪花、干花书签、新春灯笼制作等一系列传统文化课程,为近30名小学生打造了别具一格的“移动文化课堂”,让传统文化在孩子们的指尖绽放独特光彩。
正文:
搭建多元课程体系,推动从认知迈向创造
实践团队精心构建了“历史溯源—技艺体验—创新应用”三阶课程模式。在非遗簪花课程中,志愿者借助动态版《簪花仕女图》数字影像,带领孩子们穿越历史长河,领略簪花文化从唐代宫廷到闽南渔村的演变轨迹。考虑到低龄学生的理解难度,课程特别设计了“时空拼图”实体教具,将不同历史时期转化为可拼接的磁吸模块。孩子们在拼接拼图的过程中,仿佛能真切触摸到历史的脉络。
干花书签制作课程是跨学科融合的成功范例。志愿者巧妙地将诗词鉴赏融入手工环节,通过带领孩子们诵读《墨梅》《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经典古诗,引导他们领悟花卉背后的文化内涵。一名五年级学生在制作梅花书签时,主动将“不要人夸好颜色”这句诗题写在书签的流苏上,轻声说道:“这朵干梅就像诗里说的那样,即便没有艳丽的色彩,也美得质朴而独特。”
在干花书签制作课堂上,志愿者运用“五感教学法”开展教学:让孩子们先闭上眼睛,触摸风干的玫瑰花瓣,猜测花瓣的品种;接着嗅闻薰衣草的香气,联想与之相关的古诗。课堂上,一名小男孩举起莲蓬干花,大声吟诵“接天莲叶无穷碧!”,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促进双向成长,在文化熏陶中树立自信
活动期间,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非遗技艺,展现出令人惊喜的创造力与学习潜能。在簪花制作课上,有个小男孩以往因手工制作不够精巧,总是羞于展示自己的作品。但在志愿者耐心细致的分步指导下,他成功制作出一枚以宋代“一年景”花冠为灵感的多层叠瓣发簪。当作品被展示在教室的展示区时,他兴奋地拉着小伙伴,反复确认:“这真的是我做出来的!”
新春灯笼制作活动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即便有些小朋友起初不太会做,在志愿者“小老师”的帮助下,他们也顺利完成了制作,充分体验到了实践的乐趣。
这些事例充分彰显了非遗实践教育在培养儿童自信心方面的重要价值。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对非遗传承案例的研究显示,青少年在参与传统手工艺实践时,其专注力与自我效能感普遍能提升40%以上。在此次活动中,许多孩子从最初因害怕犯错而表现得小心翼翼,逐渐变得积极主动探索、大胆提问,甚至在课后主动查阅簪花的历史资料。
引发文化共鸣,从指尖技艺触动心灵
此次活动的意义远超技艺传授本身。孩子们制作的干花书签成为传递情感的特殊载体——有的孩子将书签送给父母,并附上亲手书写的卡片,上面写着“这是永不凋零的爱”;有的孩子用书签标记《唐诗三百首》中的诗句,将手工制作与阅读紧密相连。
非遗技艺还成为代际交流的重要桥梁。有一名跟随祖辈生活的留守儿童,在完成闽南渔女簪花作品后,首次主动向奶奶询问家族的迁徙历史。社区工作人员感慨道:“以前大家都觉得老手艺过时了,如今才发现它们背后藏着许多家族故事。”此次实践团队与南京市玄武区梅园新村街道合作,开展了这场以非遗文化为核心的社区儿童寒托班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围绕簪花技艺、干花书签、新春灯笼等主题,搭建起“历史溯源—技艺体验—创新应用”的三维课程体系,借助数字影像、实体教具等多种手段,让传统文化的魅力深深扎根于孩子们的心田。
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借助动态版《簪花仕女图》探寻簪花千年的发展变迁,通过“五感教学法”触摸干花的纹理、嗅闻植物的芬芳,并将《墨梅》等古诗的意境融入书签创作。有个曾经对手工制作心存畏惧的男孩,在志愿者的分步指导下,完成了宋代“一年景”风格的发簪,在自信展示作品时,他感慨道:“原来我也能创作出如此美妙的作品!”这些案例充分证明,实践教育能够有效激发儿童的自信心与创造力,也体现了新生代对非遗文化的独特理解与诠释。
参与活动的师范生志愿者们在这一过程中,教学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他们运用“微任务分解”“三环反馈体系”等教学策略,将复杂的非遗工艺转化为孩子们易于理解的模块。比如在解决灯笼骨架制作的难题时,团队带领孩子们一起动手操作,使低龄学生独立完成灯笼制作的比例提升至89%。这次活动还产生了“文化涟漪效应”:干花书签成为社区图书馆热门的借阅文创产品,众多家庭因“传家宝任务”展开代际交流,89%的家庭深入探讨传统文化,活动效果远超预期。
结语:
这次实践活动不仅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文化自信的种子,还探索出高校与社区合作的非遗传承新路径,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蓬勃的青春活力。(通讯员:邓婷月)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135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