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而乡村教育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一环。近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的几位大学生,带着对乡村孩子的深切关怀与责任担当,奔赴贵州省贵阳市,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乡村教育实践活动。这次实践聚焦教育帮扶、文化交流和志愿服务,旨在为乡村儿童送去知识与关爱,同时也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增长才干。
1 月 20 日,寒冬的冷风没有阻挡住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三名大学生的脚步。他们一抵达贵阳,便马不停蹄地前往当地乡村学校,一场充满希望与温暖的实践活动就此拉开帷幕。
在教育帮扶方面,实践团队凭借自身专业知识,精心策划并开展了一系列别出心裁的教育活动。英语课上,为了打破传统教学的单调,团队成员采用了趣味十足的游戏教学和互动教学方法。像是 “英语单词接龙大比拼”,孩子们分组进行单词接龙,在紧张刺激的氛围中积累词汇;情景对话模拟环节,孩子们扮演餐厅顾客、医生、游客等角色,用英语交流,让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原本对英语学习兴致缺缺的孩子,也被这种充满活力的教学方式吸引,课堂参与度大大提高,学习热情愈发高涨。
科学实验课更是开启了孩子们探索科学世界的大门。实践团队带来了放大镜、电路材料、化学试剂等丰富的实验器材。在放大镜聚焦生火实验中,孩子们专注地调整放大镜角度,当看到纸张被点燃,他们的眼中满是惊喜与好奇。电路连接实验里,孩子们亲手连接导线、灯泡和电池,成功点亮灯泡的那一刻,教室里响起了欢呼。酸碱中和实验中,试剂混合产生的奇妙颜色变化,让孩子们目不转睛,纷纷提出各种有趣的问题,探索科学的欲望被彻底激发。
文化交流活动是本次实践的一大特色。实践团队深知文化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精心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在故事分享会上,团队成员讲述来自世界各地的故事,从《安徒生童话》到非洲民间传说,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感受着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手工艺制作活动同样精彩纷呈。实践团队引导孩子们用彩纸、黏土、废旧物品制作手工艺品。彩纸区,孩子们折出了漂亮的纸船、精美的纸花;黏土区,诞生了可爱的动物造型、富有创意的小摆件;废旧物品改造区,易拉罐变成了小音箱,旧纸盒变成了小书架。这些活动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志愿服务贯穿于整个实践活动。实践团队来到学校图书室,面对杂乱的书籍,他们迅速行动,分类整理、修补破损书籍,让图书室焕然一新。打扫教室时,大家分工明确,扫地、拖地、擦黑板,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课余时间,实践团队成员还为孩子们辅导功课,耐心解答学习中的难题,帮助他们提高成绩。
实践团队还走访了当地贫困家庭。他们带着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走进贫困家庭与家长和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困难。在一户家庭中,看到孩子在简陋的环境中依然努力学习,实践团队成员深受触动,更加坚定了助力乡村教育的决心。
一周的实践活动虽然短暂,却给当地乡村学校带来了显著变化。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习态度更加积极,成绩也有所进步。他们的视野得到拓展,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向往。
对于实践团队成员来说,这次活动是一次宝贵的人生经历。在教学中,他们学会了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根据孩子特点调整教学方法。与孩子们相处时,他们掌握了沟通技巧,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面对各种任务,团队成员相互协作,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升。实践团队负责人表示:“这次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教育的重要性和挑战,我们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机会参与,为乡村教育贡献更多力量。”
实践活动期间,实践团队还体验了乡村生活,与村民一起参与农事。他们学习农作物种植、养护和收割,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质朴与艰辛,更加珍惜城市生活的便利,也对乡村发展和教育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意识到乡村教育需要关注乡村整体发展,营造更好的教育环境。
实践活动结束后,实践团队进行了反思总结。他们认识到,虽然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不足。比如课程内容不够深入,不能满足所有孩子的兴趣需求;帮扶时间短,难以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针对这些问题,实践团队计划未来优化课程设置,增加编程、音乐、美术等特色课程,同时探索建立长期帮扶机制,与乡村学校长期合作,为乡村孩子提供持续的支持。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的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为乡村孩子带来了知识与温暖,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它让孩子们收获成长,也让大学生得到锻炼。活动虽已结束,但播下的希望种子必将在未来发芽,为乡村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期待这些大学生继续为乡村教育努力,也希望更多人关注和参与乡村教育建设,共同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129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