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淬炼强本领 实干筑基谋创新 ——安徽工业大学学子赴德上智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寒假社会实践纪实
为深化产教融合,引导青年学子在产业一线锤炼工匠精神,2024年1月10日至1月20日,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青机筑梦,智械先锋”实践团4名学生走进当地专精特新企业——德上智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开展为期10天的寒假社会实践。通过参与产线改造、工艺优化、市场调研等环节,学生们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型企业实践中,触摸中国制造业的基层脉动。
扎根产线:在基础设备中悟制造智慧
虽无智能产线的炫目科技,但车间里历经十余载的老式机床与泛黄的操作手册,成为实践团的第一本“教材”。技术主管刘师傅演示如何通过人工补偿校正设备精度:“这台老伙计的重复定位误差始终控制在0.02mm内,靠的是老师傅的手眼配合。”自动化专业聂同学在操作手册空白处发现历代工人标注的调试心得,感慨道:“这些手写笔记比教材更生动,是真正的经验结晶。”
团队分组参与“老旧设备效能提升计划”。电气组为传统冲床加装光电保护装置,使单台设备操作人员减少1人;机械组设计简易夹具,将换模时间从45分钟压缩至20分钟。当改造后的设备日产能提升18%时,刘师傅拍着队员肩膀说:“小改进也能创造大价值,这就是制造的学问。”
多维认知:透视小微企业的生存之道
实践设置“企业全流程角色扮演”环节。学生们上午在车间参与机加工学习,下午随主管参加合肥市机电协会问答会,晚间协助财务核算成本。细心的郭同学在随行拜访时发现:“企业通过免费提供设备维保服务,三年内客户续单率提升40%,这种‘以服务换市场’的策略很值得研究。”
在与从业二十多年的技术厂长对话中,学生们了解到企业“差异化竞争”的生存哲学——放弃大规模标准化生产,专注定制化小型自动化设备研发。“我们虽然做不了航母,但能把冲锋舟做到极致。”厂长的比喻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在制造业生态链中,小微企业的精准定位同样关乎产业健康发展。
双向赋能:车间里的育人模式革新
通过学习学生们自行建立了“车间课堂”,将实践问题转化为教学案例。针对企业正在攻关的“自动化羽毛球羽毛安装”项目,学生们现场学习工业建模软件课程,在设计师的指导下为设备绘制了许多备用零件。这种“边学边做”的模式,使机械设计专业刘同学找到毕设方向:“我想继续优化这套自动化设备,争取帮助设备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本。”
实践末期,企业将学生提出的7项改进建议纳入年度技改清单,并邀请学生们下次暑假也能来实践学习。正如技术主管刘师傅所言:“在小微企业的实践,让学生既看到中国制造的星辰大海,也读懂毛细血管里的生存智慧,这种认知对工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离厂当日,实践团将自制的《设备维护数字指南》赠予企业,将老师傅的口述经验转化为扫码可查的电子档案。夕阳映照着车间外墙“专精特新”四个褪色大字,青年学子们带着对制造业的敬畏之心踏上归途。那些在油污中调试设备的专注、在谈判桌上见证的商战智慧、在老旧机床旁记录的工艺密码,终将汇聚成中国制造强基固本的青春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127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