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条簪”,亦称”三把刀“,是福建地区特有的传统女性发饰,它象征了闽女的忠贞不屈的英勇气节和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在女性抗争历史中,她们将小铁器改制成铁簪子,插戴在发内,用来防身和杀敌。时过境迁,战乱的硝烟慢慢散去,原先随身携带的刀剑已经失去了作用,于是渐渐地就演变成由银子制作的、具有象征性并且具有强烈装饰意味的刀剑形发饰,并流传至今。
刀光剑影的“血与火”化作不同凡响的“健与美”,展现了古代闽女大无畏的坚强性格和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非遗之美,生生不息,来自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数字经济学院)的“逐梦闽都游神韵,溯源榕城非遗根”寒假实践队在三坊七巷开启了体验三条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程。
图一:队员们在三坊七巷非遗展牌前合影
史海钩沉寻旧忆,非遗焕彩续新章:
回望历史长河,沙砾淘尽,唯留珍宝。 女性的服装演变史受主流价值观影响,但福州一带的三条簪农妇所穿的服饰却具有鲜明的当地特色且反传统:她们赤足,穿短裤,长不及膝盖,展现出独特的乡村风貌。“三条簪”是她们头上独特的发饰,也可以说是勤劳能干的福州妇女的标志。虽然当时的环境条件艰苦,但是并没有影响福州妇女对美的追求。正是由于“三条簪”所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充分代表了福州古代劳动妇女的精神品格,且用其作装饰既美观独特又很有气势,这一传统习俗才得以传承。
著名作家冰心也曾称赞道:“在以后的几十年中,我也见到了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的农村妇女,觉得天下没有一个国家的农村妇女,能和我故乡的三条簪相比,在俊俏上,在勇健上,在打扮上,都差得太远了!”
图二:队员们梳着三条簪品味非遗作品
三簪并立呈华韵,百态交融绽雅光:
“三把刀,一把卫国,一把卫家,一把卫己。”在实践活动中,我们了解到:三条簪需先插中间的主刀,代表着个性中的坚毅勇敢;左
边的那一把刀代表着保家,象征着刚毅之中怀揣着对家人的温柔;右边的那一把刀代表着卫国,在战乱年代中能够抵御外敌保卫祖国。其形状扁平如剑。剑柄呈上大下小的圆柱形,顶端较尖,后来逐渐演变得有些像未开放的花蕾。剑刃头部较尖,剑身上镂刻着简单的花蔓花纹。在使用时,中间的一支剑刃向下直插,剑柄向上直指苍穹;旁边的两支簪则左右交叉,剑刃向外,对称地插在发髻两侧,如同双翼在头部展开。这种独特的佩戴方式使得整个头饰显得格外特别,透出一种不容侵犯的英武气势。阳光下,银光闪闪的“三条簪”亮丽逼人,颇为壮观。它们在妇女们的头上熠熠生辉,为这一福州女性独有的头饰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
图三:队员们亲自体验簪刀
三簪承古开新境,一脉融今展丽姿:
传承优秀的非遗文化,需要每个人将其视为己任。面对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主流趋势,我们不再局限于清代汉女服装与三条簪的传统搭配,而是富有创意地将其与其他朝代的各式服装相结合。这种创新不仅展现了女性的刚毅,也体现了非遗文化在历史各个朝代的源远流长。通过展示汉服的秀美与其独特的锋芒,三条簪成为了一种生动的宣传方式。同时,多样化的搭配结合了每个人的个性喜好,提高了适配度,使更多人能够体验并发扬这一文化。如此一来,非遗文化得以在新时代中持续传承。
林可 陈雯佳 范筱翎/文 邱义珂 张可欣 范筱翎/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106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