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3日上午,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绿韵分类先锋”实践队成员踏入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尧王花园小区进行关于社区垃圾分类的调查活动。此次活动的目的是切实了解社区群众对于垃圾分类的看法,以便探寻可行的解决之道。
初入社区,垃圾分类宣传标识随处可见。单元楼入口、楼道墙壁张贴着色彩鲜艳的分类指南,社区公告栏亦展示着详尽的政策解读与本地垃圾分类法规摘要,回收站点的语音提示循环播放分类要点。表面上,宣传工作似乎井然有序,然而,与居民的交流却揭示出另一番景象。
实践队成员首先采访了小区居民,一位正在上小学的小朋友表示虽然老师在课堂上对垃圾分类的知识进行讲解,但在实际运用中却缺乏可操作性,不仅小区的垃圾桶混用严重且父母对垃圾分类的态度也不够重视。随后小朋友的妈妈表示小区垃圾在被运走过程中,环卫工人会将所有垃圾混在一起,垃圾分类的必要性不大且会增加家务工作的负担。
在本次调查询问中,不少居民反映,垃圾分类政策在社区推行时略显仓促,前期沟通严重不足。社区宣传仅浮于形式,未触及居民内心,双方互动流于表面,浮于形式,深度教育宣传匮乏。在制度层面,社区虽已拟定垃圾分类奖惩规则,如违规罚款条款赫然在列,但实际执行效果不佳。居民在访谈中纷纷表达了对分类标准的看法。“我们小区的垃圾分类设施本来就不是很完善,好多宣传的分类标准根本没办法执行”一位路过的居民无奈说道。另有保安大叔提及:“垃圾分类的执行太麻烦了,小区里根本没有多余的人力物力来推进垃圾分类。”究其根源,在于执行过程中法律依据的模糊性与监管的严重缺失。社区垃圾投放点分散繁杂、投放时间跨度大,仅靠有限人力实施全面监督,无异于天方夜谭,致使规则难以落地生根,居民行为缺乏有效约束。
回顾此次调研,社区垃圾分类工作暴露出诸多短板。居民分类意识淡薄、分类准确率长期处于低位,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数量不足且维护不善,管理执行环节更是漏洞百出。这些问题深刻反映出法治在社区垃圾分类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与紧迫需求。法治的缺位使得社区垃圾分类陷入无序困境。明确且具强制力的法律规范是规范居民行为的基石。若无法律清晰界定分类标准、严格规定惩处措施,居民便难以形成稳定的分类习惯。强有力的监管机制不可或缺,唯有确保监督无死角,才能让法律规定从纸面走向现实。
通过本次社区实践调研活动,实践队成员对社区垃圾分类目前的困境有所了解。同时实践队队员走进社区进行调研和宣传的行为也使部分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得到提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区垃圾分类活动的进程,为推动垃圾分类的推广贡献了一份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989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