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护文化遗产,深入发掘黄河澄泥印蕴含的人文精神和自然价值,传承中华优秀黄河澄泥印,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泥韵筑梦社会实践队于2025年1月17日前往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开展实地调研活动,近距离接触文物本身,深刻了解其本身及背后的故事。
在开展研究工作之前,实践队先对澄泥印的历史进行深入的探究,广泛搜集各类文献资料并细致鉴赏了相关展品。实践队队员了解到,澄泥印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其制作技艺日益精湛,艺术风格也日趋多样化和丰富。活动初期,实践队队员进行了深入的会议讨论,并根据讨论结果进行了小组分工。每个小组的成员随后着手设计调查问卷,旨在更精确地掌握公众对澄泥印的认知状况。初步调查结果表明,目前青年学生对黄河澄泥印的认知相对有限,他们对这一艺术形式的了解主要源自新闻媒体的报道。实践队队员深刻认识到,提高公众对黄河澄泥印的认知水平是当务之急,同时,传承这一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亦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通过实地调研,实践队了解到,东营市利津县盐窝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来突出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黄河作为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奔涌的河水裹挟大量泥沙飞泻而下,赠予了黄河澄泥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质红泥黄河入海处沉积的红泥质地细腻、柔滑,可塑性强,是制作澄泥印的关键原料。在澄泥印的制作区,实践队队员在手艺师傅的指导下,搓捻盘揉出澄泥印的基础型式。在制作过程中,手艺师傅讲述了传承这门手艺的不易,由于工艺的繁琐与复杂导致愿意学习制作澄泥印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缺少新鲜血液的注入,使其不能结合新的元素而导致被时代淘汰,这也是澄泥印淡出大众世界的原因之一。
负责人介绍了黄河澄泥印的制作流程,包括20多道工序,从取土淘洗到最终出窑。首先,取红泥淘洗去除杂质,然后筛滤确保纯净。配制调整泥浆浓度,静置沉淀形成泥膏。陈腐增加韧性和可塑性,揉制排出空气。塑形后雕刻图案文字,阴干避免开裂。半干时修整底部,抛光表面,最后烧制并检查成品。烧制温度800-1000度,时间3-7天,形成多种颜色和质感。成品可进行修整检查,有时省略上蜡抛光,但可增加蜡层以增光泽和保护。
在黄河的岸边,我们可以看到一方方黄河澄泥在窑火的炙烤下,经历着神奇的变幻,逐渐成型。这一过程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体现了人类智慧的生生不息,以及悠久的历史传承。印面的设计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场合进行灵活的调整,无论是精心篆刻的朱文印,还是创作中奔放写意的印,都凝聚了陶印匠人深厚的艺术情感和精湛的技艺。这些印鉴不仅是实用的工具,更是承载着文化与历史的艺术品,它们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这次澄泥印制造体验活动中,实践队的队员们不仅获得了宝贵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加坚定了他们为澄泥印的复兴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在未来,实践队的队员们将继续积极地投身于澄泥印的宣传活动中,他们坚信,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以及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广泛弘扬,澄泥印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现代社会中,澄泥印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吸引更多的关注与喜爱。实践队的队员们将以实际行动肩负起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继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不懈奋斗!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986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