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评估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志愿服务中的满足程度,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倾向,提高他们对志愿服务的参与度和贡献度。近日,山东大学(威海)“研精覃思,同心同行”社会实践团队对南沙河镇卫生院的李艳华进行了访谈,就大学生心理趋向对于志愿服务的影响展开了深入探讨。
首先,李艳华肯定了大学生的MBTI人格特点对其志愿服务行为的重要影响。不同的人格类型在志愿服务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和倾向,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行为动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应对挑战的方式。例如,ESTJ类型的大学生善于组织、目标明确、行动力强,通常在志愿服务中能够高效地完成任务。而ISFJ类型的大学生注重细节、富有同情心且善于倾听,更适合教育辅导和社区服务这类志愿服务。ENTP类型的大学生富有创新精神、喜欢探索未知领域,更适合技术开发类志愿服务。紧接着,李艳华指出,虽然不同人格类型在志愿服务中有各自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类型的大学生就不适合志愿服务,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在谈到未来使用心理学研究和MBTI性格测试来提升志愿服务效果评估时,李艳华认为,目前的人格研究在指导志愿服务项目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有提升空间。她建议进一步探索人格与志愿服务之间的关系,开发更精准的人格测评工具,并提高研究的跨文化适用性。针对不同性格和心理趋向的大学生志愿者,李艳华认为可以通过多种措施来优化志愿服务项目。首先,提供更多的专业培训,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志愿服务的需求。其次,进行更好的前期匹配,确保大学生能够参与到与其人格特点相匹配的志愿服务项目中。此外,增加心理辅导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在志愿服务中遇到的挑战和困难。最后,定期评估与反馈,让大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志愿服务表现并做出调整。
本次访谈活动旨在通过了解大学生的心理趋向对于志愿服务的选取的重要影响,推动不同性格和心理趋向的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个人成长和社会价值的双赢。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331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