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佛国,探寻云冈石窟艺术瑰宝
云冈石窟是在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吸取和融合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中北大学余“因”绕“梁”暑期社会实践团于6月29日来到了重走梁林路第三站北魏的微笑之地——大同云冈石窟,梁先生在云冈石窟说:“在云冈石窟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中国艺术固有的血脉中忽然渗入旺盛而有力的外来影响,它们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希腊、波斯、印度,它们通过南北两路,经西域各族和中国西藏到达内地。这种不同民族文化的大交流,赋予我国文化以旺盛的生命力。这是历史上最有趣的现象,也是近代史学者最重视研究的问题。”
在院史馆初步了解云冈石窟的发展历程后,实践团队跟随着讲解员的步伐开始了云冈石窟探寻之旅,团队成员们了解到云冈石窟有45个主要洞窟,其中最负盛名的为1~20窟。云冈石窟分为早、中、晚三期进行雕刻,早期的开山之作为昙曜五窟,典型代表为20窟的露天大佛;中期云冈的雕刻进入了极盛,掀起了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的浪潮,产生了“太和”风格;晚期推行“汉化改革”,出现“秀骨清像”的艺术形象,细颈削肩、衣饰简洁,对中国石窟寺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云冈石窟的探寻之旅中,一些石窟给团队成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5窟主尊为云冈最大佛像,高17米,是孝文帝心中完美帝王形象。6窟为云冈石窟中最华丽,满堂雕,雕凿30+幅佛本缘故事,据说是孝文帝为冯太后所开。第9窟前室,中间有很明显的北魏木构建筑雕刻,斗拱密集。可以从这里看出,北魏时期木构建筑常用的是人字拱和一斗三升拱,非常质朴简约。屋脊上的装饰和鸱吻,也和如今尚存的木构建筑截然不同。11窟为梁思成所说云冈佛像北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佛像身形修长,衣褶如鸟展翅。12窟为音乐窟,一窥北魏宫廷乐队风貌。
最令人震撼的为昙曜五窟(16-20窟),梁思成先生称其为云冈中的南派,其整体特点是洞窟高大,佛像雄伟,洞窟内主像形态各异,魁梧伟岸。也许是千年的石佛吸取了天地的灵气,又或是万尊雕像包容了拓跋民族的灵魂,静默的石窟便闪耀起与地同生,与日同华的光辉。其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汉代的优秀传统,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的精华,创造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20窟的露天大佛早期洞窟的典型代表,13.8米高的主像,身躯健硕,挺拔雄伟,佛像会意的笑容是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君临天下的气度,也是佛祖普渡众生的博爱。这尊中外文化碰撞的艺术结晶,被游客亲切的称之为“云冈的外交大臣”。
站在这些千年的佛像面前,仿佛能听到历史的长河在耳边流淌,感受到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匠心独运。走进石窟,每一尊佛像都仿佛是一个独立的世界,讲述着不同的故事。它们或庄严肃穆,或慈祥可亲,或威严庄重,或灵动飘逸。这些佛像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服饰细节,都经过了工匠们的精心设计和雕刻,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但由于早期对佛像的保护不到位,一些佛像被游客刻上了字迹,甚至被随意触摸,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害。这些伤痕提醒着我们,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尊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在深入探索云冈石窟所蕴含的建筑美学之路上,我们的团队成员对中外游客进行了采访。其中,一位在中国留学的外国友人和他的家人,专程慕名而来,目的是为了亲眼见证云冈石窟那宏大壮丽的规模和精美绝伦的雕刻。他们对于这座伟大艺术杰作所表现出的赞叹之情,溢于言表,深深地被其吸引。中国游客则更多带着一种深厚的文化自信与自豪感,他们不仅赞叹于云冈石窟的壮丽,更感慨于这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无论是中国游客还是外国游客,他们都被云冈石窟所展现出的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所震撼。他们纷纷表示,云冈石窟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这种文化的交融和碰撞,让云冈石窟更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通过此次云冈石窟之旅,团队成员们再一次被古建所震撼,那些千年的石刻,那些生动的佛像,以及那些深邃的佛教故事。每一块石头,每一道刻痕,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历史,传递着跨越时空的信仰。佛像上被游客留下的刻画痕迹令人痛心不已,古建的保护任重而道远,我们也深感责任重大,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守护。我们倡导“文明观光,爱护古建”的理念,呼吁大家在欣赏这些古老建筑的同时,也要珍惜它们、爱护它们,消灭闪光灯的干扰,让佛像和石刻在宁静与和谐中绽放出它们应有的魅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224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