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6日至7月18日,东北林业大学“肇愿砼行,助农兴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前往肇东市昌五镇昌盛村生态农业旅游园区开展乡村产业振兴主题调研活动,探索和学习昌盛村产业致富的发展经验,为发展农业经济、带动农民致富、建设美丽乡村建言献策。
图为实践团队在园区入口的合影 通讯员王湛 摄
露营基地燃情夏夜,实践团队制作宣传片助力文旅宣传
夜幕下,整齐的木屋和“星空房”分列两侧,绿油油的草坪上点缀了各类装饰物和特色打卡地。这是昌盛村今年五月推出的园区露营基地板块的美景,这个“篝火小院儿”吸引着周边游客纷至沓来,感受夏日新“夜”态,体验草地露营的乐趣。烧烤与篝火的搭配格外受到大家的欢迎,篝火点燃,烟花绽放,游客们载歌载舞,欢乐的氛围感染着这里的每个人。
“这么好玩儿的地方不宣传出去怎么行!”实践团队想到,这个园区是昌盛村将生态农业和文化旅游融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如果能通过视频将这里宣传出去,一定能吸引更多的游客,为乡村经济发展添砖加瓦。说干就干,大家用无人机、手机拍摄了露营基地白天和夜晚的景色,经过视频剪辑完成了一部简短的露营基地宣传片。在宣传片中,无人机从高空俯瞰着这片园区,烟花在篝火晚会上方绽放,整个基地成了灯的海洋,游客仿佛进入到流光溢彩、绚丽多姿的梦幻世界。
“有了这个宣传片,就可以让我们的露营基地被更多人看到了!”村书记对实践团队的成果表示了感谢和肯定。
图为实践团队拍摄宣传片中露营基地夜景截图 通讯员东宇轩 摄
传承红色基因,实践团队参观文化展馆
昌盛村党支部书记谢会志介绍,近年来,园区精心打造了红色文化展馆、历史文化展馆和寒地黑土文化展馆。
三个文化展馆是一个回望历史的场所。红色文化展馆展示了昌盛村产业振兴的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历史文化展馆介绍了昌五镇近百年来的发展历史以及出身肇东的各领域知名人士;寒地黑土文化展馆展示了肇东市的非遗文化、文学艺术以及文化旅游。
实践团队在园区郝经理的带领和讲解下,一一走进展馆,聆听红色故事,在沉浸式体验中追忆昌盛村的峥嵘岁月,接受红色精神洗礼。参观过程中,实践团队的同学们神情专注,听得津津有味,昌盛村的红色历史让他们感受到了红色精神信仰的力量,点燃了大家的爱国热情。
图为实践团队在红色文化展馆参观 通讯员王湛 摄
“粒粒皆辛苦”,实践团队田间地头洒汗水
“将近35度的高温,原来我们吃的每一颗菜都如此来之不易!”实践团队从大棚里出来后一边擦汗一边感慨道。下午,实践团队跟随园区的谢书记来到了产业扶贫大棚进行劳动,据谢书记介绍,2015年园区建成以来,首先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大田种植改为大棚种植,种植的经济作物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园区的产业大棚每年给贫困户分红,使部分家庭脱离贫困。目前,200栋产业扶贫大棚,主打“老味香瓜”以及时令果蔬、食用菌的生产。当前大棚内种植的农作物,比如茄子、辣椒、豆角、西红柿等等,都是原生态不打农药的有机果蔬。
时值夏季,正赶上播种豆角的时节。实践团队在工人们的耐心教学下,辛勤地穿梭在大棚里,投入到豆角播种工作中。在刚开始播种时,有些同学对种植方法还不是很了解,经过一旁工人的耐心讲解,“挖约一指深的坑,将两三粒豆角种子放进去,再覆盖上土”,他们逐渐熟悉起来。播种完成后,谢书记特意从菜棚中采摘了新鲜的草莓柿子给实践团队的同学们品尝,“原来辛勤劳作后吃的水果真的格外甜”,大家会心一笑。
实践团队在播种时听工人们说,他们大都是昌盛村的村民,一路以来见证了园区的发展。园区产业为他们创造了更多的工作机会,让他们既能在农闲时打工增加收入,又能亲自为家乡的振兴做出贡献。如今,昌盛村生态农业旅游园区已然成为当地人民认可、周围群众羡慕的理想工作场所。
图为谢书记向实践团队介绍大棚内农作物 通讯员东宇轩 摄
通过对昌盛村生态农业旅游园区发展模式的深入调研,东北林业大学“肇愿砼行,助农兴乡”实践团队了解到了昌盛村振兴背后独特而智慧的发展路径。从露营基地,到文化展馆,再到大棚种植,园区的这种“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融合发展战略,对于昌盛村来说,是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实现乡村振兴的突破口,而对肇东市和昌五镇来说,是乡村振兴战略可借鉴的成功示范。在未来,实践团队将继续沿着时代昂扬向上的轨迹出发,探索更多科学创新的乡村振兴路径,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专业智慧和实践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223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