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巨匠风范,启迪现代匠心
大同是北方最值得前往的旅游城市之一,文化高地,美食高地,古建筑高地,既能感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大气磅礴,也能感受到中原文化的儒雅风度,大同,大不同。中北大学余“因”绕“梁”暑期社会实践团于6月28日到达大同,开启重走梁林之路的第二站——梁思成纪念馆。
梁思成及其夫人林徽因在上世纪30年代来到大同进行古建筑调查,为大同留下了珍贵的测绘手稿,这些资料对于今天大同古城保护和修复工程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大同的“一轴双城”城市发展理念受到了“梁陈方案”的启发,梁思成为大同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提供了历史和考古的依据。因此,大同市建立了梁思成纪念馆来纪念他。
实践团队到达梁思成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梁林夫妇的雕像,他们并肩而立,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将他们的爱情与执着永恒地定格。雕像下的碑文记录着他们的贡献与成就,让每一个经过的游客都能感受到他们那份深沉的情感和对建筑事业的热爱。团队成员们静静地站在雕像前,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我们知道,自己此行不仅仅是为了学习建筑知识,更是为了传承和发扬梁林夫妇的精神。
在纪念馆内,以“大师·大同”为主题的一代宗师、不愧山河、大同调查、告慰仙师四个展厅记录了梁思成先生的生平事迹以及卓越贡献。团队成员们越过雕像来到了第一展厅——一代宗师,该展厅展示了梁思成先生的家世和伴侣,团队成员了解到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建筑教育家,城市规划的先行者,也是保护人类文化的先驱者。他们无论是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如火如荼的和平建设岁月,始终一起以拳举赤子之心,历经磨难,矢志不渝,开创了研究、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先河,使许许多多永载人类文化的现宝得以劫后新生。他们多才多艺,相濡以沫,对中国古代建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编写了第一部高水准的《中国建筑史》;主持完成了新中国首都的城市规划,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国徽的设计。团队成员们由衷地感慨,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成为全体中华儿女学习和致敬的楷模。
随后,实践团队移步到第二展厅——不愧山河,这一展厅记录了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进行全国古建调查的历程。他们于1928年9月从国外回到祖国,1929年到1945年,共同走过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2700多处古建筑物。这一旅程莫定了梁林夫妇古代建筑研究与保护的坚实基础。他们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用超前的建筑理念兴办建筑教育;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调查我国传统古建筑,完成了对北宋《营造法式》这部经典的解读。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清式营造则到》;用双代规划理论,提出了著名的首都规划《梁陈方案》;开创了中国文物保护研究的先河,为文物的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主持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国微。他们在祖国的山河以忘我的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立起了一座丰碑。
在探寻梁思成纪念馆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与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工作人员分享了对梁思成这位伟大建筑师的敬仰之情并简述了梁思成先生的重大事迹,工作人员郑重地说,“梁思成先生不仅在建筑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更在保护古建筑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团队成员们对梁思成先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们意识到梁思成纪念馆不仅是对这位伟大建筑师的纪念,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场所。
团队成员们心存着梁思成先生与大同之间有何羁绊的疑惑来到了第三展厅——大同调查,实践团队了解到1933年9月,梁思成林徽因一行来到大同。他们详尽地考察了开凿于北魏时期的云冈石腐,并在石启的建筑装饰上发现了大量的文化信息,敏锐地感觉到云冈石窟是西域印度佛教艺术大规模进入中国的实证。而北魏平城时期频繁的中西文化交流为我国文化注入鲜活生命力的同时,也拉开了中国走向盛唐的序幕。他们对华严寺、善化寺的调查,揭示出这些风格迥异布局完整的辽金建筑群所落含的粗犷条放的民族风格。从此大同古建筑以特有的价值和魅力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最后,实践团队踏入了充满庄重的第四展厅——告慰先贤。六十余载前,我们的先贤们凭借满腔热忱与深邃智慧凝聚成城市规划的核心理念,并以历史赋予的责任感提出了闻名遐迩的《梁陈方案》。大同这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其整体规划与保护的理念,正是源自梁思成先生的卓越见解。2008年,大同市坚定地启动了从旧城改造到古城保护、从局部保护到整体保护、从对立冲突到和谐共融、从简单的文物修复到原真性修复以及从发展负担到产业创新的五大步骤,致力于守护这座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
经过对梁思成纪念馆的深入探访,团队成员对梁思成先生的生平与贡献有了更为全面且深入的理解,同时对古建筑领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纪念馆中,我们回溯了梁林之路的历程,为接下来展开的实践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将秉承梁思成先生的精神,致力于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为古建筑的繁荣与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224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