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通草堆画,即以通草的茎髓为“纸”,以一片片薄如蝉翼的“纸”堆砌成画。留通草天然之形态;达浑然天成之境界;融传统美学之思想;注超群绝伦之匠心。为了让更多的新鲜血液涌入通草堆画的制作之中;为了帮助贵州的红色文化融入人们心中;更为了推动中华民族珍贵的非遗文化走向全世界。7月10号下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红蕴”非遗调研团队赴遵义市红花岗区通草堆画社区工作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草堆画”展开了调研。在李跃老师的介绍下学习了制图,切片等技法,并一同感受通草堆画百年之蕴的源远流长及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
队员们首先来到了遵义市的红军街,这是条充满烟火气的商业老街。纵横间的细腻与寥廓似乎诉说着千载华夏的往昔如夕;渗透着国之匠者的一篆一刻;承载着红色文化的厚重历史。街道两侧的红文石刻似乎在指引着队员们去追寻那层叠垒砌中的厚重之魂。踏着积年累月的石砖,队员们瞥见了时光隐匿的绝世芳华——通草堆画非遗工坊
踏入工作室的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进入了一个充满艺术韵味的神秘世界。室内布置简洁而富有韵味,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幅精美的通草堆画作品,充满了厚重的年代感。泱泱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招一式,一墨一笔尽在这小作坊之中循环往复,诉说时代,浅诉时间。初夏艳阳的辉煌透过工坊的玻璃径直奔向展物架上的堆画作品,经装裱后的堆画似乎透射出了旧时代的厚重与新时代的精巧,它们或是历史人物庄严肃穆,又或是花鸟鱼虫跃然画中。
图为李跃老师在红军街内开设的工坊。尹义成 供图
李跃老师率先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向团队成员介绍起通草堆画的历史渊源。他说道,通草堆画起源于古老的民间艺术,历经岁月的洗礼,承载着遵义这片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民的智慧。在过去的岁月里,它曾是人们表达情感、记录生活的重要方式。
讲解过程中,李老师时不时走到队员们身边,轻拍他们的肩膀,鼓励其大胆提问。当一位队员对堆画的复杂形式面露疑惑时,李老师便耐心倾听其问题,而后用通俗易懂的话语给予解答,眼中满是鼓励与期待。
在前往社区工作室的途中,李老师继续向团队介绍着相关的知识。他的话语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将通草堆画的发展历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大家面前。紧接着,李老师又详细阐述了通草堆画的发展现状。他指出,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这一传统技艺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逐渐升温,通草堆画正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随后,团队成员们在李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开始学习通草堆画的制作技巧。李老师手把手地示范,从通草的选材、剪裁,到图案的构思、堆叠,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细致入微。队员们全神贯注,手中的工具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通草片上留下了探索与成长的痕迹。
图为李跃老师正在为队员们演示通草堆画中的剪裁技巧。尹义成 供图
“注意这里,要轻一点,别把通草弄破了。”李老师温和地提醒着一位略显紧张的队员,同时亲自握住他的手,引导着完成关键的一步。
社区工作室里,陈列着众多令人赞叹不已的作品。李老师逐一向团队成员介绍,每一幅作品背后都有着独特的故事和深刻的寓意。有的作品展现了遵义的壮丽山水,有的则描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场景,还有的传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令队员们最为震撼的是《遵义会议旧址》,一层层薄如蝉翼的“白纸”堆砌成旧址的支瓦砖片与高墙立柱,毛主席“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豪迈诗篇赫然浮现在眼前,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此次调研之旅,团队成员们在李跃老师的带领下,不仅领略了通草堆画的独特魅力,更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带着满满的收获,怀揣着传承与发展的决心,继续前行在探索的道路上。相信在未来,通草堆画这一古老的技艺将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通讯员 尹义成)
图为团队成员们与李跃老师的合影。潘秋竹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026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