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挑花,这一源远流长的国家非物资文化遗产,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团队深入探索。7月14日,安徽理工大学安全学院“同理前行-绣出振兴”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来到了望江县鸦滩镇望马楼村,旨在深入了解并记录望江挑花这一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与发展现状。
“正反成趣”——望江挑花技艺的魅力展现
14日上午九点,团队成员与望马楼村帅书记进行了会面,一同前往望江县挑花展览馆。望江挑花展览馆作为“挑花”项目重点保护单位,积极推动望江挑花的传承和发展。在这里,队员们参观到了融合了挑花技术的各色各样的服饰,有女性的头巾、围裙、鞋、帽等,还有男性的汗巾、腰带等饰品。
在观赏的同时,团队成员们遇到了望江挑花技艺市级传承人房老师,她为成员们展示了这门古老技艺的五大独特之处:“土”——乡土气浓,俗中见雅;“特”——针法独特,正反成趣;“奇”——新颖别致,花中套花;“古”——地方特色,古朴纯正;“丽”——清新雅丽,雅俗共赏。
在这里,方老师向成员们展示了独特的挑花技巧。她的手指一边灵巧地在织布上游走,一边耐心地解释着挑花的步骤:“就像这样,下针后背面直线上去,正面要斜着下针,背面就是一字线,这样织好后正反两面是一样的图案,“正反成趣”就是挑花的精髓。”
在她的指导下,一只栩栩如生的“小龙”图案逐渐在织布上呈现,仿佛有了生命一般,团队成员们被这精湛的技艺深深吸引,迫不及待地想要亲身体验。成员们纷纷拿起针线,尝试在织布上复制这份古老的艺术之美。这一刻,不仅是一次技艺的展示,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每位队员都感受到了望江挑花那不可复制的魅力。
图为传承人向成员们展示挑花技艺。通讯员 熊川洲 摄
“望江挑花”——过去与现在的碰撞推动乡村振兴
下午三点左右,在队长蒋涛的带领下,团队有幸与望江挑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世福老师取得联系并进行了深入交流,此行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深入了解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望江挑花技艺,同时也为了探究挑花文化是如何与现代服装产业相融合,从而推动乡村文旅振兴和非遗保护传承的双重目标。
在王老师的引领下,志愿者们踏入了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空间,这里是挑花展品展览馆。墙上、柜中陈列的各式各样的挑花作品,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王老师不仅分享了望江挑花从起源至今的辉煌历史,更着重表达了对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望江挑花未来的发展需要依靠年轻人,望江挑花工艺急需设计人才,望江挑花的发展与传承离不开新鲜力量的注入。”王世福老师向队员们讲述着自己与挑花的点点滴滴,以及这项古老技艺该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活力与创新。新鲜血液带来创新才能,发展离不开创新。要努力通过文化传承与教育,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图为王世福老师向志愿者们介绍挑花工艺品。通讯员 熊川洲 摄
实地走访调研,挑花传承面临挑战
在领略了望江挑花的独特魅力后,志愿者们深入基层,开展了一场关于望江挑花未来发展期望的问卷调查。志愿者们走街串巷,访问了多家商铺和居民,得到了当地人民的积极响应。
调查中发现,望江挑花的传承前景令人担忧。目前,能够熟练掌握挑花技艺的高手多为高龄老人,而当地年轻女性普遍偏向于外出务工,对学习这项传统艺术缺乏兴趣。尽管挑花艺术伴随着镇上居民的成长,但其影响力尚未广泛传播,急需社会各界关注以保障传承不断。
在走访过程中,志愿者们偶遇一位在路边休息的老爷爷。老爷爷戴上眼镜,认真阅读了问卷内容,并向志愿者们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村里现在很少有人专门从事挑花工作了,过去这个技艺还能带来一些收入,但现在已经不是市场的必须需求了。老爷爷寄望于网络的力量,认为可以通过网络推广望江挑花,能让更多人了解并关注这门艺术,从而确保这项技艺不会失传。
图为志愿者在向当地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通讯员 熊川洲 摄
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政府对挑花技艺的传承也越来越重视。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征集望江挑花用做沙发靠背和扶手,并且赢得来访的总统夫人们的喜爱,望江挑花也成为了馈赠友人的佳礼。挑花的知名度在不断扩大,同时也为望江县城的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安徽理工大学实践团队将继续深入挖掘挑花内涵,探寻非遗之美。(通讯员 张思佳)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007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