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兴之地,胜利之城”,蚌埠市为中原地区重要铁路枢纽,地理位置优越,津浦铁路等铁路的修建使得蚌埠南北通达,得益于此,蚌埠由小渔村一跃成为皖北重镇,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铁路拉来的城市”。我们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轨迹红影,信仰青途”——津浦铁路红色资源保护与开发调研实践团队于8月3日启程来到蚌埠这个特殊的城市,开展实践调研,探寻历史足迹,赓续伟大抗战精神和革命精神,为津浦铁路红色资源保护与开发贡献青春力量。
我们来到了津浦铁路淮河大铁桥,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铁桥。最初始建于清宣统元(1909年)11月,清宣统三年(1911年)5月建成通车。站在铁桥旁边,听到火车的轰鸣,看着不同的火车在铁桥上穿梭而过,仿佛穿越了时光,见证了中国人民在艰难困苦中奋发图强的历史进程,见证了中国铁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沧桑巨变。我们来到京沪铁路淮河大铁桥建桥烈士纪念碑,那是为了纪念多名铁道兵为抢通津浦线但在架桥过程中遭遇各种困难,最后英勇牺牲。队员们认真阅读碑面的文字,英雄们的身躯或许会消逝,但他们的事迹,他们的精神却在青年一代中辈辈铭记,代代传承。我们团队沿着城区废旧铁轨行至淮河铁路大桥开展问卷调查,希望在本地市民口中了解更多关于淮河铁路大桥的记忆。他们中有一部分正是退休的铁路工人,有着对大铁桥更具体的了解,还有很多市民给我们动情的讲述他们祖辈给他们讲述的关于大铁桥的革命记忆,还有仍在上小学的小同学给我们展示他每天来到大铁桥拍下的各种火车的照片。大家自发的在桥边搭建了健身器材,迎着淮河风,站在铁桥旁,淮河大铁桥不仅仅是历史的回忆,也是现在人民生活中独特的记忆。我们对市民的介绍进行了详细的拍摄和文字记录,为我们探索津浦铁路红色记忆提供了新的视角。
我们跟随老师来到固镇站遗址公园开展实地参观。一进入遗址公园,映入眼帘的是一辆老式蒸汽机车牵引的普快列车。讲解员姐姐向我们介绍说,它是目前世界唯一一辆由一节“亚细亚号”二等车厢组成的列车,代表了当时最先进、最便捷、最舒适的交通运输方式。我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沿着津浦铁路史文化长廊,认真了解了津浦线的修建始末,百年前,英德资本集团为便利其对中国人民的财富掠夺,逼迫清政府进行津浦铁路的修建。津浦铁路的老火车站经过修缮后得到很好的保存,主要由售票厅、候车室、办公区等组成,为典型的英式建筑风格。同时,队员们还注意到一个特殊的展馆,它详细的展示了日本施放毒气占领固镇、残酷统治固镇人民,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津浦路沿线群众积极抗战,最终日军第70师团在固镇受降的历史。固镇县政府重视津浦铁路历史遗存保护,对旧址组织修缮和建设,于2021年7月正式向社会开放,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展现固镇老火车站的百年历程。这些都是英德两国瓜分我国铁路修筑运营权和日本侵略中国的实物罪证。
当我们走进蚌埠市博物馆和蚌埠市档案馆,去追寻津浦铁路发展的历史记录。展馆陈列着许多历史展品,队员们认真阅读旁边的讲解的文字,更加具体深刻感受到了蚌埠铁路承载着的浓厚的抗战记忆和红色文化。1949年初,为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铁道兵团奉命开到了蚌埠,在暂时难以修复的津浦铁路大铁桥西边,测量打桩,夜以继日,开始建造一座木便桥。7月1日的通车典礼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列自北向南开米的火车徐徐驶上了木桥,缓缓行进,发出“嘎吱、嘎吱”的巨响,顺利通过淮河,在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中,创造了中外桥梁史上木桥跑火车的奇迹。我们来到博物馆中的近代铁路文化陈列部分,其中有一个特殊的展馆,模拟再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当我们置身其中,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代,感受到了铁路给当时的蚌埠人民的经济、文化、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我们来到了南山公园这个一个特殊的公园,它不同于其他公园的吵闹,虽然在市中心,却异常的宁静。顺着台阶一路向上,我们看到了许多纪念碑,悼念为革命献身的烈士们。公园最中心是孙中山和张汇滔先生的石塑,在这个小小的公园里却蕴含着深远的红色文化和基因。在很多在市民的介绍下,我们知道在蚌埠市政府的良好管理下,南山公园中并不允许摆摊和大声喧哗,这成为了当地市民平时休闲娱乐和悼念先烈的宁静之所。王奶奶告诉我们,她经常会来到公园坐坐,她每天离开公园之前都会走到烈士的墓碑面前鞠躬,向先辈们致敬。我们不由深受打动,正是先辈流血奋斗的昨日,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平静幸福,也提醒着我们应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精神。
这次的蚌埠的“轨迹红影,信仰青途”——津浦铁路红色资源保护与开发调研实践之旅,让我们在火车的轰鸣声中,在市民的热情介绍声中,在博物馆的历史陈列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受到了红色文化的独特感染力,了解了津浦铁路的重要作用,对于津浦铁路红色资源的开发有了独特的认识。除此之外,我们在实践中感悟到了团队的力量,友谊的作用,每个队员都得到了突破和发展,形成了独属于我们自己的“蚌埠回忆”。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963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