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刀具,作为一种中国传统工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们不仅是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更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为了去体会苗族刀具的实用性和文化意义,感受其中蕴含着的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以及这片土地上的红色气息。7月18号上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红蕴”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前往了贵州省凯里市湾水区洋排村,与苗族刀具的传承者——杨兵老师进行了交流。目睹了“夹钢镰刀”的锻造全过程,了解到了苗族刀具与红军之间发生的故事,并感受到了苗族刀具锻造的炽热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团队初到洋排村,就被乡村盛夏风光所吸引,随之而来的是村民们的热情迎接,队员们循着杨老师高昂的声音从这一片热情中挤了出来。在杨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来到了苗族刀具的锻造工坊。只见,一位位锻造师傅在各自的炉子跟前捶打着手中的刀具,迸进的火星与猛烈又有节奏的捶打声深深震撼住了队员们。
在采访的过程之中,杨老师向队员们介绍了苗族刀具的历史和“夹钢镰刀”制作过程。队员们了解到,从清朝中期开始,洋排苗寨的铁业逐渐发展,由最初的单一品种和粗糙工艺,逐渐转变为多样品种和精细工艺。杨家在打铁技艺的基础上,结合苗族自身的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湾水苗刀”,这种刀具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融入了苗族的文化元素。发展至今,夹钢镰刀已有选材,斩铁,烧炉,熔铁,夹钢等十四道工序,每一位锻造师傅都会以最精湛的技艺和最严格的标准打造每一件刀具,师傅们会选择优质的钢材和煤炭,以保证刀具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图为湾水苗刀中最为实用的刀具——夹钢镰刀,如今产量最大的夹钢镰刀也作为当时红军农作的工具,锋利耐用,精美且品质高。尹义成 供图
在采访之余的交流中,队员们还了解到,湾水苗刀与红军长征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悉,红军长征经过了贵州省凯里市湾水区的洋排村,并在村子中短暂休整了一段时间,随后在与村民的交流中了解到,附近的山贼土匪泛滥,严重威胁到了村民们的安危,于是苗族铁匠锻造出了一柄柄大刀,红军拿着这把大刀剿匪剿贼,保护了当地的村民。这把刀在之后的传承中就被称为大家所熟知的苗刀。苗族人民想要保卫家园的那份赤诚之心凝聚在了一把把大刀上,红军将士们携着这份赤诚以最为刚烈的姿态抵御入侵者,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一个个红色的足迹。
图为工坊内一名师傅正在进行着夹钢镰刀锻造中最为关键的一道工序——锻打整形。尹义成 供图
通过这次非遗文化的实践调研,团队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和苗族匠人们的赤诚精神,每一把苗族刀具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承载着苗族人民的智慧与情感,苗族匠人们锻打时的火星似乎在诉说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故事。
如今,苗族刀具也迈上了传承与创新的道路,用杨老师的话来讲就是——“这种夹了钢的镰刀更受农民们的亲睐,我们也会不断地创新,为大家带来更实用也更美观的刀具。”
团队成员们坚信,苗族刀具能够让世界感受到这份赤诚与刚烈,在未来的传承与发展当中能够迸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火星!(通讯员 尹义成)
图为团队成员与杨老师及吴老师的合影。尹义成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705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