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古海州之遗风,聆运盐河之余韵
潮声归海鸟初下,草色连江人自迷。2024年7月26日,怀揣着对古海州文化的好奇与向往,来自南京师范大学“踏古寻韵,遗艺万千”古城镇非遗实践团队的王墨娴同学前往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古城展开暑期实践调研。
海州古城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秦汉以来便一直是海、赣、沭、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淮口巨镇”、“东海名郡”、“淮海东来第一城”的美称,是连云港市的源头、发端和起点。1991年以来,海州区围绕“一庙一街一路”,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开展古城修复改造工作,现在的古城沿街楼台错落,画梁雕栋,色彩纷呈,谢家小楼、蒋宅、福音堂、文庙、城隍庙等历史遗迹、名人宅所、宗教寺庙皆囊括无遗。
(海州古城大门 王墨娴供图)
来到海州古城后,王墨娴同学便先被古朴的钟鼓楼城门吸引了注意,城门坚固而沧桑,岁月的刻痕浮现在每一块砖石之上,站在城门下,旷古的回响就在耳边。进入城门,便是海州古城的主街道中大街,漫步其中,古色古香的楼台错落有致,画梁雕栋映衬着色彩斑斓的现代生活,古与今的时空仿佛在此交汇。
在了解完古城基本情况后,王墨娴同学来到了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参观连云港市民俗博物馆。作为搜集和展示连云港优秀民俗文化资源的专题性博物馆,连云港博物馆从百姓民生、渔业盐业、习俗节庆和信仰仪礼等多个方面分别展示了连云港市从古至今璀璨而多彩的民俗文化。
民间信仰展厅中对连云港庙会的介绍引起了王墨娴同学的注意力。连云港地区的庙会,是宗教文化推动形成的民间文化和经济活动,也称香火会,规模最大的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朝阳娘娘庙庙会和四月初八的海州白虎山庙会。海州的白虎山庙会起源于清朝,因“浴佛节”兴起,规模巨大,商货满目,是民国时期海属地区数一数二的大型集市,并在百年间不断进步,传承非遗文化,融合新潮元素,扩展业态品类,依然成为了展示海州古城文化、刺激旅游消费的全新IP。
(朐阳门 王墨娴供图)
在连云港长大的王墨娴同学回忆道,幼时每年最期待的事情就是和家人一起逛庙会。四月初八当天,庙宇前人头攒动,香火缭绕,人们一一上前祈求平安幸福。戏台上则热闹非凡,戏曲、杂技、舞狮轮番上演,目不暇接,特别是海州非遗文化的展示,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独有的风雅魅力。此外,庙会上还有连云港和全国各地的美食小吃,十里飘香,令人垂涎欲滴。
离开博物馆后,王墨娴同学来到了古城巷尾的一个小曲堂欣赏海州五大宫调表演。海州五大宫调是流传于连云港及周边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演唱形式,是江苏省明清俗曲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乃“诸宫调”的遗存,也是研究汉民族音乐的重要实证,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落座没一会儿,几位年轻的艺人手拿乐器上台开始了表演。第一个节目是当地传唱度极高的歌曲《梳妆台》,讲述了一对不被祝福的恋人对自由恋爱的勇敢追求,随着二胡和竹笛伴奏的响起,两位艺人开始对唱,短短的乐段之间,艺人们声情并茂,一唱一和,宛转悠扬,特别是高潮部分的“生呀么不能成婚配,死也要到那阴曹地府干哥哥(干妹妹),一同上天台”,二人齐唱,歌唱的声音坚定又有力,艺人对忠贞爱情的真挚演绎令王同学深感触动,泪水在眼眶里不停打转。之后,艺人们又表演了《青山隐隐》、《五更调》等传统曲目。
演出结束后,王墨娴同学来到后台采访演唱了《梳妆台》的那位女艺人。这位艺人告诉王同学,她师从非遗传承人刘长兰的徒弟,在五大宫调进校园活动中对这种地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业后就拜师学艺,今年已经是她上台表演的第三个年头了。除了日常表演外,她还会和同门在空闲时间前往小学初中开展公益表演,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了解海州五大宫调,吸引有兴趣、有天赋的人参与进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来。王同学看着眼前这个没比自己大几岁的小姐姐,心中充满了钦佩之情。
(团队成员与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影 王墨娴供图)
千年的底蕴积淀出厚重的城墙,长流的江河汇聚起多彩的风俗,南北的文化在此处交融,三教的庙堂遍布海州,文、财、人三脉在此地汇聚。古时,这里是“淮口重镇”,盐渔重地,商贾云集;当下,这里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是全国性的综合交通枢纽。海州古镇,是连云港辉煌历史的见证,也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阵地,当地庙会的不断推陈出新,海州五大宫调的“进校园”活动和全国各地的巡演,连云港人与时俱进,在保留优秀传统文化内核的前提下不停推陈出新,吸收新鲜血液,增强古城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和生命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383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