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脱贫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九间棚脱贫致富新思路
时值仲夏时节,探路者团队一行慕名来到九间棚村实地调研,行走在通往生态农场的平坦大道上,路边繁密的果树上挂满了青翠碧绿的核桃和饱满诱人的红桃,落差高达50米的水库横亘在山谷中间,一幕幕景象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个荒山秃岭,几近与世隔绝的贫困山村。这不禁引发队员们的思考:三十年的时光,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全村旧貌换新颜?是什么带动全体村民脱贫致富?我想,答案就藏在我们脚下的一寸寸土地里。
擎天一柱,模范支书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村子的发展很大程度上
受到当家人决策的影响,幸运的是,九间棚遇到了刘嘉坤这位有责任有担当有能力的“三有”书记。三十年里,他组织修路,建水库,办企业,外出调研学习,关怀百姓,这个能干的“火车头”带着全村奔向了小康。吃水不忘挖井人,在跟村里人聊天时,从交谈的话语中不难发现他们对刘书记的尊敬与感激,在树下乘凉的老党员刘甲荃大爷对我们说:“当年要不是刘书记带着我们修路修水库,种树引技术,哪有今天这么好的日子过呀!换个人他就不一定能做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2020年左右在全国要实现彻底脱贫任重道远,这不仅需要中央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出台优惠扶贫政策,还需众多刘嘉坤式的党员书记尽心竭力为民着想。
脱贫致富,基建为初
曾经的九间棚,没路下山,没水栽树,基础设施十分落后。远见的刘书记带领全村集资17700元,各家分摊修路工程,历时5个月,修成了一条宽6米、长3500米、大小24道弯的盘山公路,又用一个月的时间建了一座扬程102米的扬水站,然后隔空悬崖修建连池,短短半年时间,构筑了脱贫致富的物质基础。正是在此基础上,九间棚才陆续发展了种植业,旅游业,修建了大规模的生态农场,并且与外界联系日益密切。众多与九间棚自然环境类似的贫困村都受制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不能有效的发展经济,大力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是当下扶贫工作重要的一环。
金银双花,誉满中华
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农业发展同样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既需要先进的生产技术,还需要先进的发展理念。1997年刘嘉坤自费去北京大学进修学习两年,拜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为师,潜心学习,探讨总结,完成了《贫困山区致富之路探析》等论文。学成归来,刘嘉坤与时俱进,依托家乡平邑县是“中国金银花之乡”的优势,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大力推动金银花产业的研究和发展。最显著的成果便是在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合作中,历时13年成功选育出“九丰一号”这一金银花优良品种。在生态农场参观中,村民谢大爷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金银花的种植情况,他笑着说道:“这个‘九丰一号’不仅亩产高,耐寒,而且花期长,人工采摘费用低,比以前那个品种优质多了。”据了解,现在全村人几乎都从事金银花种植,村里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不仅推广新品种,而且对合作社成员进行技术指导,使金银花种植得到最大限度的增产增收;采摘后,合作社组织统一销售,让金银花走向国内外市场,其中不乏与哈药集团、王老吉凉茶等大企业的合作。2015年,村里和哈尔滨制药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初步形成了金银花“良种选育——推广种植——干花购销——药品食品研发生产”的金银花全产业链,同时依靠“一次首付,二次返利,三次分红”的利益分配机制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兜’住了农户们的经营风险,防止因自然等不可抗力返贫。2016年,村里又在县城开办了金银花加工厂房,响应中央“精准扶贫”号召,带动当地人口就业,真正做到了“措施到户精准”与“脱贫成效精准”,村民切身感受到了发展的成效。在发展道路选择上,九间棚人不照搬模仿,而是找优势,寻特色,开辟出了一条符合当地特色的发展之路。我国千千万万个贫困乡村也理应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扬长避短,真正使自身特色转化成看的见效益。
绿色高效,引领新潮
在许多地区脱贫的同时,经济效益上去了,当地生态环境却遭到了巨大破坏,很少有乡村在发展中能同时兼顾二者,但在九间棚,队员们领略了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魅力。当年,村里组织种树,涵养水土,治理山滩,人均林地面积大幅增加,这为现今的旅游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据村委会工作人员介绍,每到清明节前后,漫山遍野,万树花开,会吸引大批游人前来观赏游玩。五万亩果园连成一片,春华秋实,四季宜人。天山水库,龙顶山天池等在改善人们生产生活条件的时候,也为游人提供了别样靓丽的人文景观。
近年来,村里建设生态农场,集种植业,畜牧业,旅游业发展于一身,不使用农药化肥,纯天然生产,探索农业发展新路。由于肉质鲜嫩,卖出的猪肉高达50元一斤,经济效益可观,同时金银花在农场得到大面积种植,新品种也在此试点推广,良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初步形成。这就像习主席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的发展观念值得推广学习,为实现五位一体全面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夯实根基。
创业实难,成就伟岸
九间棚人的脱贫之路走得艰难,但试问哪条创业路是轻松的呢!这种独特的发展模式是名副其实的“造血”重生致富,绝非简简单单的“输血”扶贫,村民们不要一时疗效,要的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远发展。凭着“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坚忍不拔、艰苦创业”的实干精神,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九间棚人必定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信心创造出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1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