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溯历史之源,寻非遗经典”社会实践队于7月13日踏足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旨在深入挖掘曲阜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弘扬民族精神,并致力于中国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实践队有幸拜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楷木雕刻的传承人颜德印老师,以期更深入地理解楷木雕刻的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并推动其保护与传承工作。
曲阜楷木雕刻,亦称楷雕,是曲阜市的一项传统雕刻艺术,与曲阜的其他两项宝物齐名。这项技艺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据传孔子逝世后,其弟子子贡因怀念恩师,便用楷木雕刻了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的坐像,从而开创了楷木雕刻的先河,至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楷木雕刻以当地的楷树为原料,经过历代艺人的传承与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
在曲阜市神道路上,紧邻孔庙南门,有一家百年老字号——隆盛大观艺术馆。实践队员们踏入馆内,映入眼帘的是以曲阜传统手工艺楷雕为特色的展品,如福禄寿如意、孔子像等。
实践队员们有幸与艺术馆馆长颜德印老师会面,他不仅是颜氏楷雕的第八代传人,也是曲阜楷木雕刻济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颜老师自幼便沉浸在楷雕艺术之中,他的父亲曾在曲阜工艺美术厂工作,颜老师放学后常去厂里观看长辈们的创作,有时也会亲手尝试雕刻。楷木的香气不仅留在了他的记忆中,更深深地吸引了他对楷雕艺术的热爱。
采访中,颜德印老师表达了他将楷雕艺术推向更广泛受众的决心,并致力于将楷木雕刻提升到一个新的艺术高度。颜老师向实践队员展示了他2009年推出的个人作品《福禄寿论语儒雅如意》,这件作品在业界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当时我一直思考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传统楷雕多以如意意象为主,而楷雕艺术又起源于儒家文化,我就想能不能将如意与儒家文化相结合?经过不断尝试,我决定将如意侧方的区域镂空,用小篆写进‘德不孤,必有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论语》名句。”颜德印说,在如意中加入儒家文化是首创,将如意侧方镂空也是首创。2013年,在“相约十艺节—2013第五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该作品荣获山东省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其技法自然、造型雅致,拿着手中如纸般轻薄,让人不得不惊叹其中的精湛技艺。除了传统的福禄寿,百福百寿等图案,颜德印也会根据现在人的需要加入一些创新。最近由他创作的“一带一路”图案的楷雕如意,就入选了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颜老师的艺术成就被《齐鲁晚报》、《齐鲁拾遗》、《创业之星》月刊杂志、《亚太红木网》、济宁广电等多个媒体报道。
颜老师指出,曲阜楷木篆刻是纯手工制作,每一件成品都需要经过选料、解木、下料、整形、画图、切、削、净、刻、打磨、上色、打蜡等十几道工序,耗时长达一个月。他认为,楷雕技艺很快可以学会,“主要是现在人有没有耐心干下去,毕竟手工艺制作很辛苦很累。我原来有四五个徒弟,但能够真正沉得下心来的也就一两个。”如今,因为长期雕刻,颜德印老师已经视力受损,但他仍在坚持,“还是喜欢,没有自身的喜爱,很难坚持下去。”
颜德印老师也曾深思非遗产品的未来方向,他认为非遗产品既要简单又要价格亲民,才能被大众接受。他担心文创产品的大量复制可能会导致质量下降,市场前景不明朗。颜老师认为,非遗文创需要不断创新,同时也要保持传统工艺的精髓。
在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型材料和技术层出不穷。然而,传统的楷木雕刻依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大众。这让实践队员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并不在于其形式的新颖,而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和精神。当代青年应该在创新中保持对传统的尊重,让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在拜访颜老师的过程中,实践队员深深地感受到了匠人精神的可贵。他用心、专注地对待每一件作品,追求极致的完美。这种工匠精神值得新时代的青年学习和传承。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忽视细节,追求速度和效率。然而,只有当人们静下心来,用心去做每一件事情,才能真正创造出有价值的作品。
曲阜楷木雕刻作为一种传统工艺,不仅反映了曲阜地区的历史文化,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楷木雕刻的技艺精湛,展现出了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这些作品不仅仅是物质文化的产物,更是精神文化的载体,它们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儒家文化的尊重。对于新青年而言,保护和传承楷木雕刻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责任也是荣誉。新青年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深入了解楷木雕刻的技艺,同时也要积极探索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发展路径。通过新媒体和社交平台,将楷木雕刻的魅力展示给更广泛的公众,促进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结合,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147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