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但雨彤)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关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及推动文化自信自强的精神,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本科2023级向法“黔”行队积极响应“三下乡”号召,开展了“法护文旅,安行贞丰”系列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并于7月18日圆满结束。
2024年7月17日,向法“黔”行“三下乡”实践团在对门山村副支书潘光好的带领下来到对门山铜鼓馆参观学习。
进入展馆,浓浓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实践团有幸邀请到了铜鼓十二调的传承人余雁伟为团队介绍这一艺术瑰宝,余爷爷向大家介绍了铜鼓十二调的起源、发展、演奏方法以及相关节庆习俗,并现场演奏了铜鼓十二调。悠扬古朴的铜鼓声响彻馆内,余爷爷一边讲解一边敲击着铜鼓,神采奕奕,精神矍铄。“演奏铜鼓时,要根据鼓槌敲击各点位的轻重缓急所发出的音响,组成不同的铜鼓曲调。”而这十二段由铜鼓演奏的乐曲,是布依族民间艺术中最具神秘性和传奇色彩的传统音乐文化之一,其内容涵盖了布依族人民十二个月的劳动与生活及十二生肖文化等。
图为对门山铜鼓馆中陈列的“十二则”鼓谱。通讯员 但望 摄
图为非遗传承人余雁伟讲述铜鼓十二调的相关内容。通讯员 李佳怡 摄
随后的采访中,余爷爷提到铜鼓十二调的传承来源于家族祖传,即一代一代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沿袭下来。“鼓中为许,鼓沿为少,要学好‘铜鼓十二调’,必须先把谱子背熟。学打鼓的关键在记鼓谱,只要用心记住了鼓谱,学会十二则便是容易。”听此,队员们纷纷提出想学习一段曲调,余爷爷便一边口头传授鼓谱,一边手把手教学队员们,左手持竹鞭、右手握鼓槌,上下交替,青瓦石墙的院落里,“当当当”的铜鼓乐声雄浑厚重,深沉悠长。在余爷爷耐心的教导下,队员们近距离体验了铜鼓十二调的演奏手法,亲身感受了铜鼓十二调的独特魅力。
图为余爷爷现场教学铜鼓十二调的技艺。通讯员 李佳怡 摄
同时,余爷爷也表达了担忧,当下,村里年轻人进城离村,孩子们没有时间学甚至不愿意学,铜鼓十二调的传承和发展仍需要更多努力。“我们保护自己文化的同时,也是在保护一份巨大的、珍贵的、不可替代的财富。之前会联系学校开设铜鼓十二调公共艺术课,让有兴趣的学生参与进来。现在村里已经有5个人能够完整演奏十二调了,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12岁。”余爷爷说,这是传承的希望。为了培养孩子们对铜鼓十二调的兴趣,他愿将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也希望更多人加入到非遗传承的队伍中,为社会增添精神财富。
最后,实践团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与传承人余爷爷、对门山村副支书潘光好、治保主任张学华等五名村干部进行了访谈交流。围绕如何以非遗传承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问题,副支书潘光好介绍道,对门山村十分重视文化保护,视千年铜鼓为传家宝和民族团结的象征,将村里最古老的宅院精心打造成铜鼓馆,把千年的铜鼓收藏其间;依托“铜鼓十二则”对“村规民约十二则”进行改编,使村规民约深入人心;同时,铜鼓十二调为对门山村乡村振兴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资源和发展动力,村里的布依族铜鼓音乐文化表演队会参与排演《铜鼓十二调》《铜鼓舞》等以铜鼓音乐文化为主题的布依族铜鼓音乐、舞蹈节目,在每年的布依族“三月三”“六月六”等民族节庆赛事活动中展演,吸引了众多游客,进一步宣传和推广铜鼓十二调文化的同时,也带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聆听副支书的介绍之后,队员们认识到,应当深入挖掘传承、创新利用当地非遗资源,积极推动非遗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全面推动文化、产业、人才共发展,让非遗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
图为实践团与对门山村五名干部举行座谈会。通讯员 李佳怡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8964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