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8日至2月25日,大连理工大学“逐峥嵘之路,点昆仑星光”寒假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进行调研实践,旨在以科技智赋文化、产业引领发展,奋斗砥砺行,共筑振兴梦!
带着整天风尘,伴着夕阳渐落,带着满身疲惫我们坐上前往剑川的大巴车,看着窗外的景色不断闪过,听着耳边呼啸而过的风,感受着自己正远离城市喧嚣,奔向青山大地。经历十余小时的跋涉,实践团成员终于从全国各地齐聚剑川。
绕过蜿蜒山路,我们来到了调研第一站——剑川古城。走过古城南门,我们体会到的是这座自元朝起就矗立在这里已经650余年的古城的历史厚重感。走过南门社区的蜿蜒小巷,沿街叫卖的小贩,街上玩闹的孩童,无不诉说着这座古城的质朴,沿着文献街,沉浸在儒学的文化海洋里,我们来到剑阳楼前,如今的她,已经是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成了剑川的闪亮名片。楼内静物彰显着文化,楼外歌舞映衬着升平。方志馆内,团队在游览每一个展厅后,与展馆负责人就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展馆的进一步应用上开展探索交流,以科技智赋文化,数字引领发展。
图为实践团在剑阳楼合影 通讯员 魏佳 供图
走出方志馆,转角便是剑川非遗街区,龙头三弦、剑川木雕、白族扎染、黑桃瓦猫还有白族服饰的“风花雪月”……随着对街区非遗店铺的走访,团队的感触也愈发深刻。同其他古城不同,剑川古城始终保持着她的纯真与质朴,原住民占到90%以上,古城的宅院大多是这些“白子”(白族人自称)的祖宅,是他们的根。在这座古城,我们感受到的不是丽江古城、大理古城的喧嚣,是人间烟火气的安宁,是一种文化的静穆,是传承,是他们与众不同的静谧的生活态度。在走访古城内的非遗传承人、居民后,团队的每个人的心头都蒙上了一层雾。古城内居民的人均月收入三千左右,外出务工是他们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但这样当地的非遗文化也将在时间里慢慢湮灭。还好,当地政府提出要对文化保护性传承,这些美好也在剑川这座小城里传承下来,但是收入低依旧是这些非遗人面临的最大问题。如何把文化传承、旅游产业与商业结合,促进当地文商旅融合发展成了团队立志探索的一条迷途。
图为实践团在白族民居前合影 通讯员 魏佳 供图
走出剑川城,我们见到了大山里的独户人家,遇见了田边抽着水烟满身疲惫的农民,在游客眼中,大山景色美丽,殊不知,对于这些农民而言,它却是拦住繁华与富裕的桎梏。但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帮扶的力量源源输入,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我们走进村庄深处,与城市随处可见的繁华林立的楼房不同,这里,更多的是传统的土墙砖瓦房。一幢又一幢的黑白房屋,由生活在大山的居民用双手合力建出,我们想象着,一开始它呈现出的模样一定是坚固可靠,可历经时间的冲刷与岁月的洗礼,它们逐渐变得脱落斑驳,不免带给人凄凉的感觉。
我们来到了一座不大但是很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房子前,一个名叫王英的小女孩和她满脸沧桑的父亲迎了出来。这位父亲告诉我们,他们原来住在大山上的一处老旧危房,是独户,缺水断电不说,出行特别不便。感谢党的乡村振兴政策,帮助他们把家迁了这处少数民族聚集地,有了左邻右舍,通了水电,还享受了交通的便利。
王英就读于羊岑乡中心小学六年级,成绩优异。“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挑苦命人”,王英的母亲不幸患上了脑血管疾病,医院甚至已下达病危通知,民间的偏方成了她活下去的最后寄托。在大山里,很多条件不好的家庭会早早把女儿嫁出去,但是成绩一直保持在前几名的王英有很大希望考上大学,走出这座大山是她的梦想,但受限于家里的经济条件,这个梦想很难实现。了解详细情况后,团队从实践团基金中抽取2000元作为王英的专项助学金,并联系大理州爱心助学小站寻求合作,从根本上解决王英的后续学费。今年我们又去到英子的家中,我们再约好,坚持自己心里的梦想,帮助更多人走出大山、改变大山。道阻虽长,行则将至,孩子们在走出大山的路上,会一直有我们每一个人的关心陪伴。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王英家合影 通讯员 魏佳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女孩“英子”合影 通讯员 魏佳 供图
大山犹如桎梏,将蜿蜒曲折的羊肠小路化为粗绳,把村子与贫穷紧紧捆在一起,让外界的繁华难以进入。然总有人愿意俯首劳作,蹚路垦荒,让乡村不再被贫穷和偏僻裹挟,我们要以知识与初心为利刃,划破缚着乡村的绳索,让乡村拥抱现代文明,用现代文明造就大美乡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7211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