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9日,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船政文化“拾遗”实践队踏着晨露悄然开启一段探寻中华船政文脉的旅程。
江上迷雾朦胧,迎着徐徐微风,我们首先来到了位于马尾镇旧客运码头边的潮江楼。潮汐本有期,劝诸君莫太匆匆,小坐谈心聊啜茗;江山还依旧,到此地能无恋恋,高歌携手共登楼。潮江楼见证了马尾地区廉政文化建设的艰辛历程,楼内根据王荷波烈士生平的时间脉络,按照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进行布展,我钦佩于王荷波同志“品重柱石”的精神品格,重温学习那段荡气回肠的红色历史。时光荏苒,潮起潮落,此楼依然伫立江边,凝视着马尾发展的漫漫长路。
微风徒步江边,“中国船政文化城·船政官衔”几个大字映入眼前。青砖黛瓦,飞檐翘角,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充满了历史的痕迹,让人不禁沉醉于福建船政历史的记忆之中。稍作停留后,漫步在旺岐路上,左侧白墙上的红色党史介绍显着格外醒目,我看到了马尾的红色文化底蕴,也看到了这里未来的辉煌;穿过右侧略显褪色的福马铁路,也昭示着经受的岁月。
走上天马山,不久便是左沈二公祠。红墙琉璃瓦,石雕矮子松,古色古韵的祠堂引入眼帘。踏入祠堂内,即是左宗棠与沈葆桢两位船政先驱的塑像。左公半生戎马守新疆,晚年重视海军船政建设,一生步履不停。在他调任陕甘总督之际,又大力举荐沈葆桢为福建船政大臣。自此,沈葆桢以开放姿态充分吸收西方科学技术,聘用西方技术人员为学堂教师,这种敢于吸收外来文明精华的胸襟,造就了马尾船政的辉煌历史,中国近代海军建设从此走上轨道。祠堂地势较高,二公端坐明堂之上,俯视着马尾的浩浩江水,巍巍群山,共同见证马尾船政在新时代的辉煌成就。
驱车十几分钟,我们来到了天后宫的山门前。据说是沈葆桢为佑海军事业成功所建。“天后宫”坐南朝北,临街开有三门。进入大门后,依次是前殿、正殿和后殿。威严精美的牌楼门上有雕花斗拱抬梁架起屋顶,前有四根石刻浮雕蟠龙柱,大门两侧有浮雕麒麟。角脊上的凤尾延伸而卷曲,尽显华丽与壮观。正殿坐在三尺高花岗岩台基上。香炉袅袅,顶部有华美的鎏金藻井。天后宫是妈祖信仰极为重要的传播中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史迹。妈祖慈爱的目光总会照拂每一位海的儿女,照拂这个船政与海事文化的故乡——马尾。
漫步江岸,中国船政文化城映入眼帘。“惟东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陆”。进门游览,绘事院的红砖墙古朴凝重,楼上展厅宽敞明亮,陈列着的一张张旧时期的船政图纸,展现着曾经船政工人的匠心精神。船政书局书香留韵,在其中仿佛在船政文化的浪潮中遨游;铁胁厂铜人拟真,好似见证了木船到铁船的革新与转变。而轮机车间作为最核心的混合结构车间建筑,由欧式红砖砌成,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桁架建筑,让人心怀敬意。最深处呈现的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有展厅三层,详细展示了马尾学堂的古往今来,陈列了各式军舰炮艇等其他特色。“爱国、科学、创新、图强”的船政精神,在管内的古物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最后,我们来到了罗星塔公园。罗星塔位于马尾闽江口,文笔插天,益壮山川景色;楼船横海,弘扬史地光辉。它的名气早已享誉国际,是国际公认的航标,被冠以“中国塔”的美誉。在这里,我看到了闽江的门户标志,也看到了百年来历史的变迁。古朴罗星塔下,记录夕阳西下,远处闽江口岸波光粼粼,江鸥翻飞,浮光跃金。渔船徐徐回岸,与江景交织形成立体剪影。塔下的马江炮台,见证了一百多年前的中法海战,那时的中国几乎全军覆没,血流成河,他们是否能知道,如今的祖国繁荣昌盛,这壮丽的画卷是否如他们所愿呢?
我蓦然想到,我望向的远方大约也是从前炮火防御的方向。
也许百年的时光里,马尾总是这样在日暮和初生的无言交汇中,慢慢成长。从船政的初生啼哭到海军的兵工厂之岁月无声流淌,偶有顺从却多是挣扎,而如今,终可以挣脱封建与侵略的桎梏,奔向海军船政的辉煌。这场探寻中华船政文脉的旅程已经落下帷幕,但是马尾的连绵起伏的山峦与浩浩江水,将会永远注视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我也将继承和发扬这段深沉而庄重的船政故事,让更多的人踏上这段历史的长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7078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