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为推动高密新城绿色发展,开创魅力高密环保新天地,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变废为宝”实践队的队员们于1月20日走进高密市密水街道幸福村社区,将走访调研作为主要实践形式,同时运用半结构访谈与问卷调查,对村内垃圾分类情况作更加深入地了解。
冬日的冷风透过外套打到实践队员的身上,在这样严寒的环境下,垃圾处理工作人员依旧坚守岗位,他们坚定了信心,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的垃圾分类。在活动正式开始之前,他们与工作人员进行了简单沟通,了解有关志愿服务工作职责以及注意事项。
我们带着自己的问题来到了幸福村村委会办公室,村委会工作人员热情招待了我们,并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本村垃圾分类基本情况的以及目前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工作人员表示:“幸福村作为重要的居民点聚集地,垃圾处理一直都是重要课题,垃圾分类政策也落地生根,分类工作也有了独具特色的运行模式。日前,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在农村的进一步加重,如何向老年人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并将其落实到位是村委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宣传力度,找到一些更适合老年村民的宣传方式;采取奖罚机制,让垃圾分类的知识不断从理论走向实际应用。”
图为实践队员走进村民,宣传垃圾分类情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惠泽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走访幸福村学生,进行问卷调研。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邱筱涵 供图
我们从垃圾处理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本村垃圾箱容量有限,在不能够及时清运的情况下,会造成已经分类好的垃圾混合,增加垃圾分类工作量而且会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幸福村垃圾的运输主要借助于清运工作人员驾驶的垃圾清运车,但大部分的垃圾清运车都没有做到分类回收。同时,由于垃圾清运工作人员为减少垃圾车运输次数,通常选择尽量将垃圾往车上装载,导致垃圾清运车过载,垃圾沿途散落,对沿途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不仅如此,“变废为宝”社会实践队了解到,社区内大多使用的是无顶盖或可双向翻折顶盖垃圾桶,垃圾投放高峰期时,频频出现垃圾溢满的现象,居民不得不将垃圾混合堆放。社区存在许多非正式的“拾荒”群体,他们在垃圾箱里翻索搜捡塑料瓶、纸箱板等有经济价值的可回收垃圾,由于没有规范的管理,部分拾荒者乱翻乱放,影响垃圾点附近的环境。
图为垃圾分类分享亭。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雨涵 供图
我们继续在社区中进行调研,也注意到村中每隔一定距离就有一个垃圾分类亭,在分类亭背后的宣传栏上,张贴垃圾分类的标准、垃圾分类的大政方针政策以及本村当前针对垃圾分类因地制宜所采取的措施的宣传海报,这是村委会的工作人员们考虑到该村村民以老年群体为主,他们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差,所以通过张贴各种海报,希望以文字、图片和的形式让垃圾分类的科学知识变得更加的形象和直观,让村民们更容易接受这些分类常识。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向该村村委会的工作人员提出了一些知识宣传方面的小建议,比如以村委会的名义建立官方账号,利用短视频平台来录制一些宣传小视频,亦或是编写一些垃圾分类的顺口溜,利用村中的广播站不定时循环播放,让村民们潜移默化中掌握这些分类的常识。活动结束后,实践队员经得社区同意后,在社区门口、广告栏等地方进行垃圾分类宣传单的粘贴与发放。
图为实践队员为幸福村村民制作分类宣传海报采集建议。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邱筱涵 供图
我深刻地认识到:当下所处的阶段,垃圾分类还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努力,生活在城市,每个人有义务为城市的清洁尽职尽责,生活中产生的垃圾无可避免,但是可以用我们的双手对这些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将垃圾分门别类,让垃圾能够物尽其用,为环保事业助力,为子孙后代谋福音。垃圾分类不是靠制度一夜之间就能实现的,需要这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和坚持。习惯决定效果,从自身做起,养成垃圾分类投放的生活习惯,助推垃圾分类成为城市新“时尚”。
在实践的末尾,我们走进社区,为幸福村的村民带来精彩的宣讲,通过生动形象的垃圾分类PPT及小视频,从垃圾处理的现状、什么是垃圾分类、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如何做好垃圾分类等方面作了耐心细致地讲解。讲解过程中还设计了互动问答环节,进一步加深市民对垃圾分类知识的认同与理解。大家热情高涨,气氛活跃。
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从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以来,高密城市管理局不断推进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在宣传引导的多样化形式上下功夫,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走深走实。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总书记的嘱托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把总书记的鼓励和希望转化为前进动力,将更加努力地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通讯员 邱筱涵)。
图为“变废为宝”社会实践队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付丰赫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7033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