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孕育而生的非遗文化凝聚着无数先人们积累的智慧。但“非遗”不是躺在橱窗里的展览品,也并非束之高阁的高超技艺,而是涵养文明乡风的文化资源。继承和发扬非遗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为此曲阜师范大学“古韵悠扬蕴文明,薪火相传续雅弦”实践队成员于2024年1月20日前往河南省濮阳市对传统非遗美食濮阳壮馍进行调研,探寻濮阳壮馍的独特魅力。
“濮阳壮馍厚墩墩,外焦里嫩满嘴香。立春神灵吃了它,来年五谷流满仓。”这四句诗说的就是濮阳最具特色的名非遗美食:濮阳壮馍。据河南籍的实践队员描述,到濮阳不吃上一顿壮馍,就等于白来濮阳一趟。实践前期,队员们在濮阳市图书馆翻阅了大量资料后得知,濮阳历史悠久,风味名吃丰富多彩,地方特色显著,其中的“濮阳壮馍”闻名遐迩,享誉海内外。据传“濮阳壮馍”源于春节祭祀,上古舜帝在濮阳康王祠高台遗址观星象,传承颛顼历,指导农业生产,制定春节,祭拜天地,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舜帝在春节祭祀大典上,特烙制供品“春饼”敬献天地,因春饼个头硕大,后俗称“壮馍”,延续至今,是濮阳独有的名吃。
实践前期,队员们有幸拜访到了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濮阳市文联主席、濮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刘小江老师,刘小江老师介绍到:“濮阳壮馍是我国传统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影响深远,如“子路壮馍敬孔子”“汉武帝称赞壮馍”,“宋真宗驻踏濮阳品尝壮馍”等传说故事广为流传,央视等海内外媒体也多次采访报道濮阳壮馍,先后被评为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濮阳老字号、河南老字号等荣誉。”
濮阳壮馍在数千年的传承过程中,涌现了一批批制作壮馍的高手、老字号,目前活跃在濮阳名吃市场上的著名壮馍有子岸程记壮馍、烽火壮馍、王五辈壮馍、刘家壮馍、翟湾壮馍、王家壮馍、李记壮馍、魏记壮馍、徐镇壮馍、四牌楼壮馍、双庙壮馍等。而本次实践中,队员们便来到了濮阳县八公桥镇的著名的老字号四牌楼壮馍店,与壮馍师傅们展开了此次调研。
队员们来到四牌楼壮馍店的时候,师傅们正在一边忙着制作壮馍,一边招呼着客人。见此实践团只能先随机采访几位买壮馍的客人,但采访结果是惊人的,这样小小一家店竟然有着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外的客人专门前来品尝,濮阳壮馍在互联网时代下竟有如此之大的魅力,这更印证了实践团此次实践的必要性。
到了下午三点之后,师傅们刚刚闲下来,队员们才有空采访到壮馍师傅们。据师傅们讲,濮阳壮馍具有皮薄馅多,色泽金黄,香飘四溢等特点,吃起来皮焦里嫩,油而不腻,入口满嘴香,让人回味无穷。而壮馍的制作方法师傅们也毫无保留的告诉了实践队员们。壮馍形如圆月,直径约40厘米左右,厚度5厘米左右,馅以鲜猪肉为主,配以大葱、姜、绿豆粉皮、鸡蛋、香油等多种祖传佐料。醒好的面团需在面板上擀匀成长条状,放上馅料折叠四层,手工按压至圆形饼状,放在平底铸铁鳌子上刷油烙制。烙制时间根据壮馍馅而定,肉壮馍用8-10分钟,韭菜鸡蛋粉皮壮馍用时4-6分钟。其中,壮馍在鳌子上翻转又是个技术活,须小心为之,火候和时间要恰到好处,就这样经过10多道烦琐复杂工序才能将濮阳壮馍做到双面金黄,外皮酥脆内层皮薄多汁。
如今,我国更是走向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非遗文化开始为社会发展赋能,同时也借助社会发展展现出新的面貌。以濮阳壮馍等为代表的传统非遗文化,不仅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对宣传提升城市知名度、丰富我国餐饮文化、打造特色非遗美食品牌等做出了重要贡献,走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新道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921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