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1月23日电(通讯员 王梓涵) 黑陶,诞生于我国新石器时期,距今已4000多年,是黄河中下游原始文化的杰作。2013年,“日照黑陶烧制技艺”被列入山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深入了解山东省日照市黑陶文化,助力非遗文化传播,为黑陶技艺的传播注入新鲜力量,2024年1月13日曲阜师范大学工学院“陶魂新铸”实践队前往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两城黑陶博物馆拜访刘加东老师,对黑陶的发展历史,制作过程进行实地调研。
1月13日下午,实践队员到达两城黑陶博物馆,体验了一次别样的黑陶文化。
在两城黑陶博物馆,刘加东老师先向实践队员们介绍了日照两城黑陶的制作技艺与发展历程。据刘加东老师介绍,黑陶的制作的大致过程包括揉泥,拉胚,烧制。黑陶的作用也由生活用品向艺术品转变,古时黑陶器具主要作用是煮饭、储存粮食或者是祭祀品,在80年代后期,黑陶逐渐作为传统文化展示摆件。在展厅中实践队员看到了两城遗址出土的黑陶制品,还有刘加东老师复刻的古代黑陶制品。在展柜中,实践队员还看到了白陶,刘加东老师像实践队员介绍,黑陶之所以是黑色的,是因为烧制过程特殊,在经过800℃的烧制后,将烟囱堵住,用烟将陶器熏黑,而白陶却不用。
面对一件件绽放着特殊光泽的黑陶艺术品,实践队员很是震撼,刘加东老师向队员们介绍黑陶制品在晾晒过后都要用细小的光滑的石头进行打磨,只有经过打磨的黑陶才会有光泽,而现在市场上售卖的黑陶制品大多缺少这一步骤,所以价格较便宜。刘加东老师还表示现在有黑心商家在制作黑陶时为追求黑度和亮度向黑陶制品中加入沥青,煤油等有害身体健康的化学物品,告诫实践队员在购买黑陶制品时要仔细分辨。
在刘加东老师的展柜中不少黑陶都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刘加东老师表示这些花纹雕刻起来是很费时费心的,比如浮雕,是要先在陶器上雕刻出图案,再刮去浮泥,再细细雕刻。刘加东老师又拿一件铜钱花纹的黑陶瓶向我们举例“这件黑陶瓶在制作时要进行计算,有一点点误差,瓶身下半部分的圆形铜钱花纹就会变成椭圆形”。
图为刘加东老师向实践队员介绍两城遗址出土的黑陶制品。通讯员 李贞达 供图
接着,刘加东老师带实践队进入他的工作间,让实践队员亲身体验了揉泥和拉胚。揉泥时要站着揉,好用劲,揉泥主要是将泥中的空气排出,使成品不会产生空隙。将揉好的泥放上工作台,割小一下块开始拉胚,圆柱形的泥在刘加东老师的手中变换着形状,通过手上的力度的变化,泥胚渐渐呈现出不一样的弧度,须臾间一个葫芦状的瓶子出现了。可等那块泥到了实践队员的手中却成了另一种状态,泥胚薄厚不一,重心不稳,东倒西歪。刘加东老师向实践队员介绍拉胚最重要的是找重心,初学者有时一下午都找不到重心,无法完整的完成一个泥胚。
图为刘加东老师向实践队员展示如何拉胚。岳明坤 供图
通过此次的两城黑陶博物馆之旅,实践队员对日照黑陶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体会到了制作一件黑陶制品的困难。最后,在实践队员的采访中,刘加东老师也表示如果想要让更多人认识,了解日照黑陶文化,需要互联网的力量,需要新鲜的血液。现在刘加东老师也将这门手艺教给了他的儿子,也带着侄子们学习黑陶的制作技艺。刘加东老师说黑陶文化这么好的文化,肯定是要传承的,这些文化的失传是很遗憾的。刘加东老师也对实践队员的到来感到高兴,希望实践队员能够帮忙宣传黑陶文化,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了解黑陶。
图为实践队与刘加东老师合照。通讯员 李贞达 供图
一捧黄泥在像刘加东老师这样的匠人手中经过揉搓,拉伸,雕刻,绽放出别样的生命力,经过烈火的烧制,涅槃重生。刘加东老师也在通过各个新媒体平台宣传黑陶文化,平时也会有学校的学生来刘加东老师的工作间来体验制作黑陶。
黑陶,或许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180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