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东营1月14日电(通讯员:崔浩鑫)黄河,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流经九个省份,流域面积达75万平方公里,她孕育了中华文明,滋养了亿万生灵,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然而,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黄河流域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破坏问题突出,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成了社会共识。为了解黄河生态状况和污染情况,提出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和建议,1月14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黄河之子”社会实践团前往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县李村镇开展实地调研。
未雨绸缪,捷足先登
在开展实地调研之前,实践队员们早已展开分工,从图书馆和网络上搜集文献资料,了解当地的黄河情况。通过查阅资料,实践队员们发现,几十年前,当地居民为了经济发展,全然不顾生态状况,一味的开垦,致使当地黄河流域水沙失衡,生态环境江河日下。同时,实践队员们制作了关于黄河生态环境问题与治理的调查问卷,通过线上分发调查的方式,收集了大量数据。进而通过梳理归纳收集到的数据,实践队员们发现,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大都对于黄河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只是“纸上谈兵”,并不知道具体有什么严重问题,也并不知道该怎么采取措施保护黄河生态环境。基于此,实践队员们决定前往黄河流域展开实地调研。
立足实际,实地调研
1月14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黄河之子”社会实践团来到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县李村镇,在当地领导与居民的配合与帮助下,实地调研顺利开展。通过和当地党委书记交谈,实践队员们得知,此前当地为了经济发展,忽略了生态问题,过度地开采土地、砍伐植被,造成黄河水沙失衡,洪涝问题频频出现。在众多问题的频繁困扰之下,在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熏陶下,当地政府不得不着手展开治理。退耕还田、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加固河道……一系列措施一并展开,至此,当地的黄河生态环境已经有了较大的恢复与提高,生态恢复的同时,经济发展蒸蒸日上,当地村民的生活也日新月异。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交谈过后,实践团来到黄河边,亲眼目睹了当地的治理情况。尽管是冬天,没有茂叶,但有繁枝。一颗颗粗壮的树木整齐的排列在河流的两岸,河岸两侧也做了加固设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水富含泥沙,尽管没有清澈见底,但河面的洁净也是肉眼可见,没有随意的排污水管,没有任何其他的垃圾。实践队员看到如今的黄河,已全然不再是几十年前资料中的模样,没有了漫天黄沙,没有了干裂土地,所存在的,都是生机勃勃。修复过后的黄河生态,引来了无数四面八方的游客,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同时,当地的气候环境也有了一定的改善,当地农业发展也是更上一层楼。
再接再厉,共创未来
实地调研结束后,实践队员对于黄河治理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在总结归纳以后,实践队员得知,对于黄河下游的生态治理,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复杂,一些事情人人都能做到,而且,生态发展与经济发展是不冲突的,反而是美好的生态更能推进经济的繁荣。实践团认为,修复黄河生态问题,首先,政府要加大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强对乱砍滥伐、非法排污等行为的监管和惩罚力度,同时加强对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其次,政府应建立健全的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理制度,加强人民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最后,要大力加强对人民的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黄河的生态保护和治理工作中来。
虽然黄河治理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黄河生态保护的任务仍然艰巨。面对未来,必须继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政策,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黄河,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荣耀,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与梦想。只要坚定信心,持之以恒,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参与到黄河的生态保护和治理工作中来,就一定能够实现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032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