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年轻人的生活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热潮的不断冲击。为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调查研究,曲阜师范大学“寻声觅道 体悟传统”实践队队员赖露露于1月20日前往赣州市博物馆参观,深入调研当地的传统文化。
在1月20日上午,“寻声觅道 体悟传统”实践队队员赖露露就到了赣州博物馆门口,它的大门设计非常别致,与一般建筑相比更具神秘感与吸引力,想让人一探究竟。一踏入大厅,映入眼帘的是墙壁上的铜浮雕壁画,宽宏大气,令人震撼。赣州博物馆一楼是为纪念“客家摇篮-赣州”而设立,二楼围绕党的新时代发展成就展开,三楼则主要是红色革命展厅,考虑到此次实践的主题是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队队员便将此次参观重心放在了一楼。
赣州市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迄今共有6件国家一级文物,3件国家二级文物,2024件藏品。客家文化,是历史上数次大规模北人南迁带来的生产发展产生的文化,但并不代表客家文化的历史是从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北人南迁开始的。赣州市博物馆关于客家文化的藏品,早至新石器时代,晚至明清,都有。
图为赣州市博物馆新石器时代玉斧。通讯员 赖露露 摄
木心曾写道,“从前的日色变得很慢,车,马,邮件都很慢”,而在新石器时代,一切的节奏按现在的眼光看来都慢的不可思议。查询了相关资料后,实践队队员表示,新石器时代的玉斧是权力的象征,类似于中国历代王朝的玉玺,象征着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权利,或是古代将军的虎符,掌握着天下的兵权。经过千年,古人才从旧石器时代转入新石器时代,实用的玉器由此产生,包括玉斧。一般玉斧的文物评级都很高,赣州市博物馆的此件藏品也不例外。一般而言,玉斧是整个部落的统治权的象征,它的设计会与整个部落的地形地势、生活习惯、部落人群等等息息相关,隔着玻璃,仅能观察出这块玉斧是古时黄河流域某个部落的统治权象征。但该馆的这件藏品出土于定南县,当时南方鲜少人居,根据玉斧的使用年代、地域等信息,此件藏品应是历史上北人南迁时带来的客家文物。这块玉斧的持有者,可能是原始部落统治者的后代,也可能是流落后被收藏家所珍藏,但能收藏玉斧,或是家族传承玉斧的,应是有一定家族底蕴的大家族,而非大众印象中的大规模的北方难民南迁。
图为赣州市博物馆战国米字纹陶瓷。通讯员 赖露露 摄
米字纹是陶瓷的一种简单的装饰,技术难度较低,但也展示出战国时制瓷业技术进步后,人们对装饰性的美的追求。战国时的制瓷业技术并不算先进,其技术甚至可以说是落后,但相较于夏商春秋时期,也确确实实有了极大的进步,制瓷业的私营作坊也开始出现。随着生产技术的持续进步,米字纹已经逐渐被时代淘汰,而高难度的花卉纹、动物纹以及金漆、百宝嵌等工艺则逐渐受到欢迎。在赣州市博物馆的展品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客家文化在迁徙过程中的继承和发展,更能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在民族交融、技术进步下的演变和丰富。这些展品不仅代表了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是对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力见证。随着生产技术的持续精进,米字纹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高难度花卉纹、动物纹以及金漆、百宝嵌等工艺的盛行。这一演变不仅彰显了技术的前进,也见证了文化的繁荣。在赣州市博物馆的展品中,我们得以一窥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这些展品不仅展现了客家文化在迁徙过程中的坚韧与传承,更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在民族交融和技术进步背景下的创新与发展。每一件展品都如同一部历史长卷,诉说着岁月的变迁和文化的辉煌。这一变革不仅体现了技术进步对传统工艺的影响,更展示了中华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的包容与创新。
在1月20日的博物馆之行中,实践队队员表示对这件米字纹陶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从众多的珍品中脱颖而出,尽管已严重褪色,且纹饰因岁月而模糊,但其独特的魅力依旧令人难以忘怀。 这件陶瓷以其古朴的土色为基调,展现出历史的沧桑。它那米字的纹饰虽然已不再清晰,但却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这恰恰是令实践队队员深感震撼的地方,因为每一个模糊的线条,每一个黯淡的色彩,都像是历史的烙印,向大众传达着前人的智慧与情感。
在赣州市博物馆,各类展品被有序地陈列,按照时间顺序展示了青铜器、陶瓷、书画和玉石器等。实践队队员从大厅门口开始,逐步深入。实践队队员仿佛穿越了遥远的新石器时代,见证了夏商周秦汉等朝代的兴衰变迁,一直走到大清朝和抗日战争时期,感受着曾经的主席毛主席的生活,最终迈向了党所引领的辉煌的光明未来。
在欣赏客家文化的神秘魅力时,实践队队员还意外发现了一个名为“赣南手工技艺体验课堂”的活动。一位慈祥的老先生正带领一群年纪不一的小朋友上课,教授他们赣南客家的手工技艺,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再仅限于博物馆中单纯的眼睛观赏,而是通过实际动手参与来体验和学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5900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