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因国内动荡,百废待兴,明太祖试图采取外交策略来解决山东倭寇问题,进而巩固山东海防。但多次下诏占城、爪哇、日本等国无果,地方倭寇势力仍然猖獗,明廷便把重心转移到了海防建设上。随着历代皇帝的建设和发展,在山东海疆基本上建成了相对完善的陆海结合的海防卫所体系:第一,建立沿海卫所。卫所制度是明代前期重要的军事制度,平时各卫所官员统率本卫所士卒训练、屯田,遇有征战则由朝廷派将军统领出征。战事结束后将领回朝,士兵回卫所。第二,设置巡检司。巡检司设于关隘重要之地,具有保卫边境和镇守地方之责。明朝政府在山东沿海要地设置了许多巡检司,如斥山寨巡检司、白沙巡检司,巡检司必须设于海滨关键地点,如果不便于海防可被移置。第三,建筑海防工事。在山东沿海构筑了一道由卫、所、司、城寨、墩堡五级结构互为犄角的海岸线防护体系。在卫、所、巡检司之间设有诸处墩堡,以备燎哨。第四,建设水军。海军是海防建设的中心环节,是海上防卫力量强弱的重要标志。为了防御倭寇的侵扰,明太祖十分重视水军建设,并且在扩充和训练水军的基础上制定了舟师巡海制。
明代嘉靖初期,山东海疆几次遭到楼寇的大规模侵扰,海防压力骤增。明廷任命戚继光为登州备倭都司,全权负责山东沿海的抗倭重任。戚继光到任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一度废弛的山东海防得到了发展。首先,戚继光带领军民修建海防工事,整顿水军。戚继光一方面积极加强海岸防御工事的修建,要求各卫所在沿海广设驿站,同时仔细检查海防设施,对损坏的及时进行维修。另一方面整顿卫所领导机构,撤换了那些不能胜任的指挥使,提拔重用了一批将才。其次,戚继光积极惩治邪恶势力,整肃军纪。沿海卫所地方风气十分败坏,卫所士兵勾结地方豪强,恶豪仗势欺人、卫所士兵聚赌成性等各种丑恶现象屡见不鲜。戚继光到任后对这些不良风气进行了整治,整顿了卫所军纪军风,安定了地方秩序,赢得了民心,为牢固海防提供了强大的民众力量。戚继光在晚年时仍一如既往地关注着山东海防,他的军事思想对近代的山东海防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后,为人们家喻户晓的是明清时期的 “海禁” 政策。在山东地区的海禁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沿海的开发,但对山东沿海居民生计、地方政府的财税来源等等都造成了负面影响。从冒险出海的勇气而言,明代的山东人要大大弱于浙、闽、广居民。山东沿海地区的航海事业受到极大的人为限制,在海洋开发和海洋利用方面处处落后于南方沿海地区。
总而言之,明清海防建设主要体现在海防支援体系、海防军事指挥机构、海上防御力量这三个方面。朝廷政府保沿海居民一方安宁,而居民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据《登州府志》记载,最早的渔村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距今已611年,并且自建村之时起,渔灯节便随之诞生。渔灯节的产生与明清海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那个动乱与整治并存的年代,为祈求人船平安、鱼虾满舱的渔灯节,饱含着人们祈求平安、国家兴旺的殷切期盼。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5869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