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自古以来就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济宁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剪纸传统文化资源。2023年1月19日,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匠绣中华,香火相传实践队”在山东省济宁市探寻剪纸的足迹。
济宁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唐宋以来非常活跃,据《漳浦县志》记载:“元夕自初十放灯至十六夜,乃已神祠家庙,或用鳌山运傀儡,张灯烛,剪采为花,备极工巧。” 它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人们利用各种薄片材料,通过雕、镂、刻、剪等技法在金箔、皮革、树叶等材料上剪刻纹样制成工艺品,东汉年间,纸被发明出来后,这种易于裁剪的材料逐渐成为了人们的新选择,明清时期,剪纸艺术达到鼎盛时期。
在此次活动中的“匠绣中华,香火相传实践队”队员们不仅在参观剪纸馆时欣赏了众多优秀的济宁剪纸作品,还向剪纸艺术的创作者们学习并亲自动手制作济宁剪纸作品,感触济宁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以及经久不衰的文化生命力,通过对创作者们的采访,深入认识济宁剪纸,探寻新时代传统济宁剪纸发展的新出路。
实践队队员了解到剪纸艺术的创作者大多是不知名的农民。这些农民农忙务农,农闲时刻窗花。剪纸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并产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结果,追求吉祥的喻意成为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之一。这些农民通过他们灵巧的的双手,把他们质朴的情感,美好的愿望,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融入到剪纸中,使剪纸艺术获得了更多的魅力。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和无数不知名的农民不断地锤炼,剪纸艺术愈发繁荣,也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从简单的动物形象到复杂的人物故事,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艺术气息。剪纸艺术家们的巧手和智慧让人惊叹不已。欣赏这些作品的同时,队员们也了解到了剪纸的历史、发展以及技巧,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艺术氛围。这次实践让队员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也让队员们更加珍惜中华的传统文化遗产。
在实践队员们的交谈过程中,当地民众提到作为济宁剪纸传承人,对剪纸事业应具备工匠精神,特别点出“匠”字在书写结构上所传达“在自己的领域斤斤计较”的思想内涵,指出想要使的剪纸文化和其他中国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传承人不能一直停留在模仿他人的作品,应努力突破,积极创新,“创新精神是最好的传承”。
最后,在当地质朴创作者们的理解和引导下,实践队对“小城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并宣传,帮助济宁剪纸文化在民间艺术的百花园里绽放更加绚烂的芳华。
撰写人:周鲁珺
指导老师:纪玉超
实践队:匠绣中华,香火相传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5781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