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精神永存
作为一个省外的同学,在开始实践之前,我其实并未听说过红旗渠,对红旗渠的印象只存在于大一时候,看过学长学姐们的归来话,在央视的纪录片里,略知一二。在巍巍太行实践的日子,现在想起仍然让我印象颇深,我感叹于壮观的红旗渠和巍峨的太行山,昔日的革命老区,昔日安排山河的一幕幕,仿佛从未走远,一直在林州人民的身边。功在当下,利在千秋,林州人民为改变家乡的决心毅力,建设者们的红旗渠精神,将永远留存。
在实践之前,我专门去查了一些资料,来了解红旗渠,了解林州。我了解到林县是豫北山区小县,历史上“十年九旱、水贵如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十分落后。按照党中央关于兴修水利和加快山区建设的部署要求,林县县委立足当地严重缺水这一实际,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向大自然进军”,短短数年时间就有效解决了山区水土流失难题,还兴修了英雄渠、弓上水库、南谷洞水库等一批中小型水利设施,大大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1959年的严重大旱造成林县河流断流、水库干涸、水渠无水,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已有的治山治水努力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地缺水问题。林县县委深入调研后决定跨区域引漳入林,从1960年到1969年,带领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双手和简易工具在太行山上建成“人工天河”红旗渠,让浊漳河水翻山越岭流入干渴的林县。总干渠、干渠、支渠、斗渠等大中小渠道总长达1500公里,像蛛网一般布满了山间地头,源源不断地送来“幸福活水”,彻底改写了林县长期缺水的历史。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是人民的工程,这些了解让我对林州之行充满了期待。
在红旗渠景区调研时,我对红旗渠给太行山给林州带来的改变,有了深刻的认识。红旗渠建成后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不仅使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得到了解决,54万亩耕地直接受益,还带动林果、养殖、水力发电、水泥制造、建筑等行业快速发展,红旗渠精神更是成为激励人民昂首迈向美好生活的宝贵财富。在千军万马“战太行”后,林县人民又续写了十万建筑大军“出太行”、发展县办工业和乡镇企业“富太行”的艰苦创业新篇章。紧跟改革开放的时代步伐,林县人民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美太行”,通过艰苦创业、不懈努力,昔日的豫北小县林县也悄然蜕变为各业发达、高楼林立、绿水青山的现代化新林州。当我看到巍峨美丽的太行山,看到山清水秀的太行大峡谷,我感慨于太行的美丽,更感动于前人们为修渠付出的努力牺牲,是他们的奋斗换来了今日山清水秀的太行,换来了今日蓬勃发展的林州。
在红旗渠干部学院,我们采访了红旗渠劳模张买奖老先生,张老的一言一行,让我感到十分亲切,张老的朴实,一直感动激励着我。在访谈时,张老深情地回忆着那段火热的修渠岁月,作为工地上年纪最小的一员,他十三岁就去工地修渠,修好渠已经是一个小伙子了,他没有后退,而是勇敢的承担起来责任,做着和大人一样的活,为了引来水而努力着。岁月匆匆流转,几十年已经过去,当年的小张,现在已经成了大家的张爷爷。我在张老身上还感受到了庄稼人的朴实,这让我十分感动,面对我们这些后辈,他只有殷切的期望,嘱咐我们努力学习,建设祖国。采访结束时,张老还执意要送送我们,一直把我们送到门口,看着我们上车。我想红旗渠精神不只是艰苦奋斗的拼搏,一定也隐含着林州人民的朴实真诚。张老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什么是红旗渠精神,一个多小时的采访很短暂,但给我的感触却深刻悠长,受用一生。
岁月轮转,铁锤钢钎的交响、隆隆的开山炮声虽已远去,如今的林州人继“战太行”之后,不断谱写出的“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崭新篇章,持续为红旗渠精神增添了难而不惧、富而不惑、奋斗不已、自强不息的鲜活时代内涵。历经反复锤炼、淬火与升华,红旗渠精神也早已走出大山,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奋进新时代,我们要自觉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奋力在社会主义各条战线上创新创造、建功立业,以“我”之手筑就新时代“红旗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5144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