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不让须眉,三晋大地上的女中豪杰
巍巍太行,莽莽吕梁,矗立着山西抗战历史伟业的丰碑。在这场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和前途命运的战争中,广大妇女以特有的坚韧和勇气,为挽救民族危亡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坚强后盾,擎起了山西抗日救国的“半边天”,展现了不怕牺牲、艰苦奋斗、胸怀大局、无私奉献的太行精神和吕梁精神。
“假如中国没有半数的妇女的觉醒,中国抗战是不会胜利的”抗战的爆发,一方面给包括妇女在内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也激起了广大妇女民族解放意识和自我解放意识的双重觉醒。抗战伊始,何香凝、史良等妇女领袖大声疾呼:“现在是我们民族争生存的最后关头,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姊妹们,请都快起来。我们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能上战场的去上战场,能救护慰劳的就出来做救护慰劳工作。”在民族大义面前,许多知识女性奔赴抗战前线,山西作为华北敌后抗战的中心和重要的抗日根据地,迎来了许多城市知识女性。“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我们在太行山上》的歌声反映了那个弥漫着烽火硝烟的年代,广大妇女以无私的奉献和牺牲精神亲送儿子、丈夫、兄弟奔赴疆场杀敌保国,使山西成为“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拥军模范裴乃秀和“子弟兵母亲”陈改改的故事永远流传在太行山深处。母送子、妻送郎的扩军热潮和反对开小差的归队运动,有力地保障了抗日军队的不竭兵源。比“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更壮烈的是女性亲自参战。1937年1月山西女兵连的成立震动了太原,这支由190多位女性组成的战斗队伍,是中共领导下的山西特殊形式的抗日统一战线组织,“她对于落后的旧中国、旧世界起着突破性的作用;对于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起着先锋的作用;对于山西,甚至对于更大范围的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对旧社会压迫的妇女革命运动史上更起着创举性的作用。”这些女兵们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始终战斗在抗日第一线,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民政部“第一批著名抗战英烈名录”中八位女英烈之一的南洋归侨李林,在女兵连军政训练班期间,立下了“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的誓言。在1941年日寇对晋绥边区根据地的围攻中浴血奋战,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被周恩来誉为“我们的民族英雄”;梁淑媛为革命事业丢下襁褓中的婴儿,在同反动派进行斗争时牺牲;身怀六甲的李仲英,在威逼利诱前毫不动摇,被敌人残忍地挂在树上将腹中胎儿挑出,壮烈牺牲。她们与广大士兵同甘共苦,经受了战地生活的千难万险,充分显示了女性高昂的爱国热情,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将士的士气。
在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广大女性将个人追求与民族抗战相统一,以忧国忧民、舍小家为大家的民族气节和舍我其谁、铁肩担道义的家国情怀,将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连接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把抗战的要求和愿望付诸实际行动,成为生产建设的主力军和后勤服务的骨干力量。
“妇女的伟大作用第一在经济方面,没有她们,生产就不能进行。”随着抗日战争的持久进行,“壮丁们上了前线”,外加日寇封锁和自然灾害的威胁,根据地的妇女们便自觉地担负起后方的生产重担。妇女们不仅从事纺织、养猪养鸡、养蜂养蚕等家庭副业,而且冲破旧的世俗观念,毅然担负起过去主要由男子承担的开荒种田、植树造林、送粪施肥、锄草收割等繁重的劳动。她们瘦弱的身体迸发着无穷的力量,使“分散的农村成为有组织的工厂”,“家家户户成为军队的后勤供给加工厂”。在春耕运动中努力完成“妇女每人养一只鸡,每三个人养一头猪”的目标。在大生产运动中,女性响应号召制订生产计划,随处可见“到地里去,到场里去,抢收、抢耕。保卫我们的粮食,保卫我们的土地”的火热而紧张的场面。1941年武乡县1万余名妇女参加了“百日纺织运动”,纺花,织布,做军鞋,缝制军衣、军裤上万件,有力地保障了八路军的后勤需要。纺织英雄韩国林、生产旗帜张秋林以及左权的赵春花、石壁村的武拉弟、临南县的刘能林等劳动英雄,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她们用勤劳的双手为根据地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后方与前方、出钱与出力同等重要”的号召下,妇女不但投身生产建设、慷慨捐资,为抗战创造物质条件,而且还以女性特有的细致与温柔承担起募捐、优抗、慰劳、救护等各项战时后勤服务的工作。在根据地开展的捐银运动中,许多妇女把攒了一辈子的金银首饰捐献出来用作抗日军费;妇女们还踊跃购买救国公债支援抗战,如五台县的杨星如老太太拿出多年的积蓄,带头买了一百元的公债。妇女在苦难中还不忘接济抗属,如保德县的“三八”一碗米运动,就以实际行动书写了广大妇女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无论环境怎样残酷,敌人怎样“扫荡”,根据地妇女们都不屈不挠,化苦难为激情,一边唱着《做军鞋》,一边紧张地缝制衣服、鞋袜和被褥;不仅“所有战士的鞋袜及伤员的血衣绷带完全要经过妇女的手”而且她们还承担起救护伤员的任务。平鲁县革命老妈妈林龙背着重伤员,冒着生命危险想方设法加以掩护;子弟兵的好母亲杨秀英在“山柴下藏肉”慰劳八路军伤员;东山沟里的“沙奶奶”姚存鱼在家中精心护理伤病员。在根据地涌现出多少个“子弟兵的母亲”和“伤兵之母”,背后也就有多少个动人的事迹。战火纷飞、缺吃少穿的年代,太行奶娘的事迹更是感天动地。她们用甘甜的乳汁、无私的母爱,甚至是生命呵护着八路军将士的后代。平凡的她们用不平凡的壮举,印证了革命军队与人民血肉相连的鱼水之情,书写了军民万众一心筑起铜墙铁壁、挺起民族脊梁的历史画卷。从个体到群像,从前线到后方,山西女性在战争岁月的忍辱负重和坚强抗争,既是彪炳史册的光辉业绩,也是穿越时空的精神财富,是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建功立业的重要精神动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5032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