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为业砚为田”,澄泥砚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是唯一的泥质砚,自古以来便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一方澄泥砚,取之黄河泥,经焙烧之后,窑变奇幻。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游敏几十年来专注制砚,以其独立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让积淀黄土文化精髓的古砚台重放异彩,用独特的砚文化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使一方方砚台成为中华文明的新符号。近日,洛阳师范学院河南地区非遗调研队的16名队员来到洛阳市新安县河洛澄泥砚艺术馆开展了非遗调研活动。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澄泥砚历史悠久,其制作技艺源于秦汉砖瓦技艺、陶砚技艺。新安河洛澄泥砚为当代澄泥砚艺术品牌,在秉承秦汉砖瓦技艺、古虢州澄泥砚技艺的基础上融现代科学技术升华而成,与新安筑造汉函谷关技艺历史密切相关。新安县是黄河中下游交接河段,黄河流经此地时,河道变宽、水流变缓,上流的大量泥沙到此沉积,形成了众多的淤泥滩,这为澄泥砚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泥材。黄河泥土中石英、云母等微细矿物质颗粒在经过烧制完成后,会形成澄泥砚质坚如石,温润如玉的质感;新安县内的黄河泥沙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在经过高温烧制后,会产生窑变,形成“丹青逸韵”、“水墨幻境”、“云水风度”这三大神奇窑变色彩。
图为《水墨幻镜》 张豫菲摄
文化相传 紫荆盛放
河洛澄泥砚艺术馆由澄泥砚河南省代表性传承人游敏始创,共有五个展厅,分别是澄泥成砚、盛世中华、大河上下、河洛印象、汲古开新。在展馆内有多个制作精良、文化底蕴丰厚的砚台,其中一方规格较大的砚台,色泽光亮,气势恢宏。据游敏之女、澄泥砚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游晓晓介绍,该方砚台是河洛澄泥砚艺术馆代表作品《家》砚,是为迎接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而敬制的中国砚史上第一方大型澄泥砚。作品以其宏伟的构思、雄奇的造型、非凡的材质、精湛的技艺、丰富的内涵、硕大的体量定格了香港回归这一中华民族百年梦圆的伟大历史瞬间。1997年7月《家》砚与中央人民政府赠予香港特区政府的贺礼《永远盛开的紫荆花》一道,作为全国迎接香港回归祖国的珍贵礼品,被录入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香港沧桑》中。
该方砚台的外形呈中国行政版图,在砚台之上盘踞着两条龙,分别代表长江、黄河,而二龙之间还抱有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整体呈现二龙抱珠之势;据游晓晓介绍,砚面上香港区徽紫金花团,为保证其准确性,在定稿之前特邀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的设计者肖红先生亲自执笔。该方砚台还包含许多寓意,如砚台周围56只和平鸽代表56个民族;砚台长1.2m,代表当时中国12亿中华儿女等。
由于《家》砚体量之大及工艺的复杂性,因此在1997年5月23日完成前,游敏等人并不能保证可以完全成功。基于此,此方砚台也成为河洛澄泥砚艺术馆的镇馆之作。
图为《家》由传承人游晓晓提供
初心如磐 薪火相传
澄泥砚是河洛地区乃至全国的知名文化名片,近年来,游敏制作的澄泥砚多次参加高级别展览,荣获国家级金奖、银奖、河南省民间文艺最高奖:金鼎奖。游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澄泥砚传统技艺领域的良好传承使得新安澄泥砚产业日益壮大,推动新安县被国家授予唯一的“中国澄泥砚之乡”荣誉称号。游敏在不断精进自身技艺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澄泥砚的传承。
在21世纪初,游敏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家族传承”局面,将其拓宽为“社会传承”形式,广收门徒,培养传承人。2003年游敏创建了国内首个澄泥砚专业艺术展馆。2005年,游敏又开办了河洛澄泥砚传习所,迄今已培养近千名学员,其中有返乡创业人员、贫困户子女、大中专学生等,不仅为其提供三个月免费技艺培训服务,还提供灵活就业时间及工作环境。2018年,河洛澄泥砚传习所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传习所。除此之外,“教育传承”作为河洛澄泥砚技艺传承的主要平台,先后成为十几所大中小学校的河洛澄泥砚教学实践基地。其中培养新安县学林小学学生创作上千方以“出彩中原”为主题的澄泥砚作品,先后参加洛阳市、河南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举办的中小学生手工艺大型艺术展演活动,荣获洛阳市金奖、河南省一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二等奖。
如今,新安县的“河洛澄泥砚艺术馆”还在完善建设,在中原大地上澄泥砚大师们依然行走在黄河岸边,用千年的匠艺将黄河文化与中原文明永久延续。
图为实践队在实践 胡皓楠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914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