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馆初煎云涧水,清斋细品雀舌茶;茶能醉我何须酒,墨亦香人足胜华。点点氤氲透露出茶香漫漫,令人饮之,不禁感到清心养气,心境自然,如置身画中,无丝竹管弦之乐,却有清茗之彻骨清香,使人忍不住探寻这茶香背后的匠心制艺。8月15日,山东大学“古韵生香”调研团来到信阳市浉河区杜和茶园,探寻这千年茶香背后的故事。
早在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淮南茶,光州为上”,淮南茶,便尤指信阳毛尖,信阳毛尖外形细、圆、紧、直,色泽碧绿,于水中荡开,轻微旋转,坠于杯底,晃晃悠悠,淡淡微香。因采摘时间不同,信阳毛尖被分为:明前茶、谷雨茶、春尾茶、夏茶、白露茶。其中又尤以明前茶为最。今天,我们便来到这里一探第一缕新鲜嫩叶的地道口感,见证具有传统工艺信阳毛尖的诞生。
在炒茶师傅的讲解下,我们了解到,信阳制茶工艺与其他不同,一般这些技艺多以有经验的老茶农为主,历来炒茶多为男子,并代代相传,以老带新,茶忙时节,手艺精湛的炒茶师傅往往供不应求,活什众多。从鲜叶摊放到生锅、熟锅,从初烘、摊凉到复烘、拣剔、储存,反反复复,共八道工序。第一步,生锅,也称为杀青,主要是起杀青和初揉的作用。锅温掌握在160℃~200℃。随着鲜叶嫩度降低,锅温要逐渐升高,接着待锅温达到要求时,鲜叶下锅,用竹茅扎成的茶把,有节奏地挑动翻炒,叶子在锅内发出轻微的噼啪声,变软“下绵”后,改用转揉动作,起揉捻作用。待叶子初步成条,约五成干时,赶到熟锅内整形。熟锅过后,便来到了关键的烘焙阶段,这是奠定醇香茶汤的基础,当烘焙完成之后,便要精挑细选了,抖动簸箕,已经“长成”的茶叶们在空中上下颠簸,最终落回竹制簸箕,等待拣剔,除去不好的,留下品相上乘的。
细看这炒茶师傅的娴熟手艺,嗅着空气中的氤氲茶香,再听着这茶香的悠久历史,如同回到了那个文人骚客的时代,听丝竹声声,悠悠蝉鸣,午后的小憩,伴着茶香,随着古韵入梦,轻柔的音乐,绕动情思绵长,随茶香入梦,一梦似千年。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信阳毛尖也找到了新的发展之路,也不断盘活这一优秀制茶手艺。2007 年,河南省政府批准将“信阳毛尖制技艺”作为民间技艺,纳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来到了信阳,走进了信阳市光山县万亩油茶园,同正在劳作的村民们亲切交流,他强调,种油茶绿色环保,一亩百斤油,这是促进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生态良好的一条好路子,并鼓励到“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胆去做。”此后,老区人民怀着热情和信心,把一片片小小的毛尖发展成绿茶、红茶、砖茶、抹茶4个系列,打造出茶旅融合、茶食和合、茶养契合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医、药、养、健、游、食”六位一体的幸福产业链,出口目标市场已拓展到美国、西班牙、乌兹别克斯坦、尼日利亚等19个国家和地区,让信阳毛尖真正香飘“新丝路”。
本次信阳毛尖制艺的探访之旅,诉说着信阳毛尖制艺这一悠久传统手艺的厚重和积淀。点点茶香倾诉着这一名茶千年不变的风采,彰显着当地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积极的文化自信。在之后的探访之旅中,我们队员仍会以一份严谨而细腻的态度挖掘优秀传统手艺的可贵和精彩之处,助力优秀传统手艺的传承和发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910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