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重外青年三下乡实践调研报告:关于非遗文化保护和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以黔江区为例

来源:重庆外语外输学院英语学院 作者:冯彧、吴浪、骆听

报告题目:关于非遗文化保护和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以黔江区为例

学校: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作者:冯彧、吴浪、骆听、谢佳利

团队名称:“黔”绻民族文化,“江”达新村正能实践团

团队成员:骆听、冯彧、吴浪、柏鹭、谢佳利、蒋佳童、王潇伟、冯淞源、龙友桓

指导教师:唐龙辉

摘要:为深度挖掘黔江区非遗文化背后的时代内涵与价值,深入了解黔江区非遗文化发展现状与发展中面临的困境,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非遗文化实现现代化以及结构化转变,本实践团赴重庆市黔江区濯水古镇进行实地调研,在调研过程中通过访谈非遗文化传承人发现当地非遗文化新时代发展面临的“痛点、难点、堵点”,进行科学分析,并提出一系列具有可实施性的解决措施,促进黔江区非遗文化可持续性与创新型发展的同时为其他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深挖当地非遗文化背景、特色与现状,助推当地少数民族文非遗化的发展继承,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黔江区;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

调查的背景与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中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各民族的文化也同样影响着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方向。优秀的民族文化既是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又是建设先进文化的要基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少数民族也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也遭到一定冲击,少数民族地区一些宝贵的非遗文化渐渐走向衰落甚至消亡。因此,对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否则,中华民族的瑰宝将很难传承下去。

结合这两大背景,我们展开了“黔”绻民族文化,“江”达新村正能的 “三下乡”实践活动,挖掘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宣传和发展民族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焕发出强大生命力,为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柱。

二、调研方法及过程

(一)调研方法

1.1 文献调研法

通过查阅黔江区非遗文化的一系列文献,完成对黔江区的背景调查,了解关于黔江区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的现状,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所在区域的实践调查数据以及相关研究资料进行分析,了解非遗文化在发展中面临的“痛点、难点、堵点”,为黔江区当地的后河剧团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资料支撑和借鉴。

1.2 访谈分析法

本篇调查报告对于访谈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阶段,结构性访谈和非结构性访谈随场景和目的变化灵活使用,用于摸清黔江区当地非遗文化脉络,了解当地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现状以及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3 实地考察法

实践团队进行了实地考察,深入黔江和周边地区,寻访和考察与黔江非遗文化相关的场所,并一同前往重庆市民族文化博物馆,观看了西兰卡普、渔鼓筒、后河古戏等非遗,用影像记录,展现非遗魅力,用于后续资料整合。

(二)调研过程

2.1调研准备

首先查阅文献,了解黔江区非遗文化的情况和各地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政策,根据整理的资料和数据,初步拟出有关当地非遗文化传承人的访谈大纲,并生成宣传片视频初脚本;其次集体讨论分组设计电子调查问卷;紧接着联系当地公共文化中心工作人员以及非遗文化传承人,预约访谈事宜,完成访谈过程访谈、录音、记录、摄影以及文稿撰写的小组分工;最后确保全体成员充分明确此次调研所有工作安排

2.2线上问卷调研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对黔江区民俗非遗文化的认知程度及保护态度,以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学生为问卷调查对象,线上通过朋友圈、QQ空间、班级群等方式在校内搜集问卷,旨在了解大学生对黔江区非遗民俗文化的认知状况、非遗民俗文化面临的现状、非遗民俗传承的态度以及非遗民俗文化发展的前景,最后对民俗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给出一定建议。

2.3一对一实地访谈

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成员访谈濯水后河戏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徐余清、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龚继明,实践团成员与非遗传承人共话中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探讨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实践团成员对话石鸡坨土陶非遗文化传承人刘海龙,解锁非遗+脱贫的密码。实践团成员通过一对一专访和切身感受活态非遗文化,深刻了解非遗文化的精髓,真切了解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现状以及非遗文化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如经费不足、缺少继承人等。

2.3调研梳理

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成员及时记录问题,积极提问,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访谈大纲,实现有效反馈,及时保留受采访者提供的一手资料,在访谈结束后,按照分组进行文稿、音频、图片的整合,及时梳理大纲,以便于后续整理成专访文稿以及主题文稿。

三、调研内容

3.1 追寻后河古戏余韵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黔”绻民族文化,“江”达新村正能实践团来到重庆市黔江区濯水大道34号,观赏现存后河古戏的风韵,探寻后河古戏背后的历史故事,对话濯水后河戏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徐余清、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龚继明,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探讨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现场,濯水后河戏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徐余清手把手教授实践团成员走台、翘兰花指等舞台动作,一字一句地教唱古戏折子戏唱段。实践团成员在体验学习、交流互动中切实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与此同时实践团成员也认识到后和古戏在发展和传承中所面临的难点与痛点——缺乏政府的资金支持、缺少非遗艺术展示的平台以及随着戏剧演员的老龄化面临着缺少的传承问题。

3.2激发渔鼓新动能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黔”绻民族文化,“江”达新村正能实践团来到濯水古镇进行渔鼓的调研采访,从清脆高亮的渔鼓声中感受黔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首先实践团在万寿宫戏台观赏非遗传承人余恒源老人的渔鼓表演,感受非遗艺术与民间小调的结合。随后,实践团成员对余恒源老人展开进一步采访,了解到了渔鼓筒在当地的发展,并请教了余恒源老人一些简单的击奏技巧,激发了实践团成员对此项非遗艺术的兴趣。其中实践团成员冯淞源在凭借对渔鼓浓烈的兴趣自创曲目赞颂黔江,在所有成员的共同参与下通过渔鼓与快板的演奏展现。最后,实践团成员向文化站负责人了解了更多关于渔鼓艺术的现状与传承问题,共同探讨了渔鼓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途径。渔鼓是文艺苑中一朵奇葩,要开辟两条路子发展。一方面,要将传统的保护起来,一方面也要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多引进新思想新曲目新技艺,适应渔鼓市场改革创新,让老曲目焕发新活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学习渔鼓曲艺并演唱自编曲艺。

3.3采访土陶传承人

石鸡坨土陶制作技艺起源于宋代,流传于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黔江区,以土家族为主要传承群体,迄今为止已流传上千年。刚踏进大门,伴着烧窑的温热,刘海龙老师正在进行此项技艺的第一步——采泥。酸甜苦辣涩,刘老师都需要用舌尖品味把控,不同的味道则适用于制作不同的器物。该技艺制作工序主要有采泥、粉粹、沉淀、炼泥、拉坯、上釉、烧制。分为7个大步骤和72道小序。其中,土陶制成品涵盖近千种生活用品,其实用性和灵活性远超于机器制作工艺品。其成品造型古朴优美,线条流畅,畅销于渝东南地区,现今已走向日本、韩国等国家,是武陵山区传统工艺振兴的重要载体。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石鸡坨土陶传承人。

刘海龙老师在采访中谈到,他已从事土陶制作二十余年,在这期间,他也曾迷茫过,放弃过,和大多年轻人一样选择外出打工。2015年后,随着国家政策的帮扶和呼吁,他选择回到家乡,继承父辈的手艺,与此同时,能够一直让他坚守土陶传承的信念来自父辈的教诲和匠心,来自土陶的活态生命力与文化灵魂的碰撞。如今,石鸡坨土陶 在国家政策的帮扶和指导下以非遗+教育、非遗+乡村振新模式,使石鸡坨土陶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教育基地和产业孵化基地,使石鸡坨土陶走进多所高校以及许多贫困户在学习土陶制作手艺后已实现脱贫,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大幅提高。

3.4探访卡普非遗工艺

土家语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为了进一步了解到西兰卡普的传统工艺,该团队走访了黔江区小南海镇新建村的西兰卡普非遗工坊,向纺织工人了解到了西兰卡普的历史文化,按照土家族习惯,过去土家姑娘出嫁时,都要在织布的机台上制作美丽的“西兰卡普”。西兰卡普初雏在秦汉,基本成型于两晋,成熟在唐宋,明清臻于完美。唐宋时称“贡布”“溪布”,明清时期有“斑布,即土锦”的记载。历代以来,土家织锦都被土司土官作为上等贡品或著名土特产向朝廷纳贡。西兰卡普中的图案题材选用范围广,土家织锦的传统图纹约有四百余种。它以图纹命名,一般可分成七个大类,360余种。图纹涉及到各个方面,被称之为“高度浓缩了的土家族文化”。西兰卡普手工制作凝聚了工匠们的心智和经验,同时还有制作中的特殊情感。

图为部分西兰卡普作品展示。

图为黔江区小南海镇新建村的村民在编制西兰卡普产品。

近年来,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镇把西兰卡普编织技艺与乡村振兴相结合,采取“非遗+文创”的方式制作旅游文创产品,大力推进西兰卡普的保护与传承。当地设立西兰卡普非遗工坊,聘请非遗技艺大师对村民进行培训,掌握了编织技术的人员在相关企业实现就业。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黔江区非遗文化现状

1、传承问题

通过实地走访非遗传承人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年轻人对非遗文化兴趣不浓以及传承非遗文化收入不高是当前非遗传承的问题所在。没有解决好人才队伍的问题,这就必然会使非遗文化传承发展受到很大影响。由于黔江区的非遗文化的保障性政策落实不够,文化保护工作不到位,非遗艺术缺乏长期的、系统性的指导,传承队伍业余化,这也是影响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加之在非遗文化保护方面的投入力度不足,缺乏相应的物质保障,传承人的演出机会少,其学习训练的周期长,综上传承问题成为当地非遗文化传承的一大难点与痛点。

2、发展问题

文化的发展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缺乏传承的资金保障很难推动其发展。黔区非遗文化传承发展当中,缺乏资金支持是非遗项目发展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非遗传承机制的建立与非遗的利用的不合理问题也比较突出,如果不重视非遗文化的利用,其文化则会走向两个极端:非遗文化的失传以及过度商业化以及产业化,忽视非遗意义本质。其次黔江区在非遗的传承宣传工作方面没有加强重视,对于非遗的执行力也没有加强,一些新型手段没有运用到位,造成了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效果不佳。

(二)问卷调查分析:

使得非遗技艺不断得到传承和创新,传承的年轻化至关重要,基于前面的实践调研我们了解到关于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所面临的困境,选取了非遗传承缺少“新鲜血液”这一问题,实践团成员设计了一份以黔江区非遗为例有关大学生对于非遗文化认识的调查问卷,旨在了解当代年轻人对非遗传承的态度以及对非遗项目的认知度、了解非遗现状以及探索如何让非遗“活”起来,进一步增强传承非遗的信心,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的“血液”。

该问卷由四个部分组成,共设计了16道题目,一共10个单选、5个多选、1道简答题。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和年级。第二部分是针对黔江区非遗文化认知度的调查,第三部分是关于当今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问题,最后是关于非遗文化保护的一些建议。本次问卷调查以线上的形式开展,采用随机方法发放调查问卷为期两周,共收回有效问卷500份,调查对象主要是在校学生,其中男生占总数的33.4%,女生占总数的66.6%,大一年级的学生占总数的7.2%,大二占50.4%,大三占32.2%,大四占10.2%,由于都是校内间调查因此男女比例以及调查对象还不够严谨,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希望通过调查问卷分析能了解到大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程度及保护意愿。本研究在广泛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对问卷所获数据进行处理,期望提高研究结果的价值和意义。

图为本次调查问卷男女比例统计结果。

图为本次调查对象高校学生年级分布统计结果。

1、大学生接触非遗民俗的途径分析

大学生接触非遗的主要途径是各种媒体及活动占到了52%,其次是通过课本知识和长辈讲述分别占到了20.2%和17.6%,而通过各类书籍接触到非遗的仅占到了10.2%。通过此数据反映出网络媒体是大学生接触到非遗文化主要媒介,各种媒体及活动在文化传播中具有多样化,便捷化的特点。随着“互联网+”模式的发展,“网络及自媒体”平台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此类传播方式也逐渐普及至非遗项目,吸引了大量圈外人群的关注,起到了很好的传播作用。为加强大学生对非遗的认知,应该充分利用好网络媒体这一平台,更快更好地传播非遗文化。

图为本次调查问卷关于高校学生接触非遗的主要途径统计结果。

2、大学生对黔江区非遗文化的认知度分析

从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对黔江的非遗项目十分了解,能够列举出许多的仅占到了6%,这些同学可能是黔江本地人,所以真正了解黔江非遗项目的人非常少。了解,能够说出几个的也只有17.8%。不算特别了解偶尔听说过的人占到了53.6%,不了解的人占到了22.6%。通过此组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对非遗项目的认知度较低。面对这一问题各高校需引起注意,充分利用好大学生这一社会文化传承的优秀群体,为非遗注入新的活力。

后河古戏、石鸡坨土陶以及西兰卡普是黔江区具有代表性的市级非遗项目,但是从问卷调查中,有44.4%的同学没有听说过后河古戏,只有30.2%的同学了解一点,18.4%的同学一般了解,非常了解的只有7%。而对石鸡坨土陶有44.6%的同学表示没有听说过,20.2%的人了解一点,22.8%的人一般了解,只有12.4%的人非常了解,相比后河古戏,大学生对石鸡坨土陶的认知度更高,可能是这两项非遗项目在呈现的形式、传播方式、大学生的感兴趣程度有关。

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土家语中意为“土花铺盖”。对土家族的民间工艺西兰卡普有42.4%的同学没听说过,30%的同学了解一点,15.4%的同学一般了解,非常了解的同学只占到了12.2%。从以上三个黔江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对黔江的非遗项目并不熟悉。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分析

当前大学生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主要是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以及人们的意识不够,其次是传承人老年化、缺乏有效的传承机制,并且存在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最后就是缺乏资金支持。与大学生认为非遗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不同,而非遗传承人则认为非遗文化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问题,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一定程度上跟两者的认知角度和社会经验有关,再者是大学生对非遗文化保护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包括对传承人的人才培养、宣传推广、产品成本等都需要来自国家或社会的巨额资金支撑,其物质基础是推动其传承与发展的基础。

大学生认为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制作工艺、曲艺流失的原因主要是市场前景不好,占到67.2%,年轻人不愿意继承占到了67%,政府保护工作不够和民众保护意识不强,分别占到了58.4%和65.4%,其他原因占到了0.2%。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并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也存在某些不足之处。此外非遗市场发展前景直接影响到年轻人对继承非遗项目的积极性。

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以及对非遗文化不断流失的原因,大学生认为相关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有86%的同学认为应该鼓励民众积极参与保护行动,并给予奖励,85.8%的同学认为应该鼓励地方政府及民间团队举办非物质文化活动加大宣传。71.8%的同学认为政府应该成立专门机构对外筹集资金。除了依靠市场自主调节、探索市场化道路,以政府主导的保护措施才是促进非遗项目稳定传承发展的重要保障。

4、大学生对非遗保护态度以及前景分析

对于在当今时代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有5%的同学表示反对6.8%的同学表示中立,其中88.2%的同学表示支持。虽然高校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度不高,但令人欣慰的是绝大多数学生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亟需保护,应当大力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

图为本次调查问卷关于高校学生对当今时代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的态度统计结果。

对于非遗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价值有11.8%的人认为已经与当今社会脱节,已经过时了,有3.4%的同学表示不知道并不关心有12.2%的人表示想了解,但是在是当今社会影响不大,72.6%的同学表示,非遗文化博大精深,在当今社会应该继续发扬光大。

图为本次调查问卷高校学生关于非遗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价值统计结果。

对于保护非遗的目的有79.2%的人认为,传承和保护具有历史价值的中国的民族文化有73.8%的同学认为是为了保护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有69.8%的同学认为是促进文化创新46.4%的同学认为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方向。

对于非遗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怎么看有83.6%的同学认为,非遗文化会被国人大力宣扬成为世界著名文化的一种。76%的人认为非遗文化与全球文化并不相悖,有51.6%的人认为,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非遗文化,不再具有吸引力。有51.6%的同学认为非遗文化受众小,将只会成为少部分人的研究的对象。可以高校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悠长历史的见证,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我国民族精神与民族风骨的脊梁,是全中国数十亿人民的精神支柱。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我国的珍贵财产,还应该是世界的珍贵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是人类文明多姿多彩的证明。因此我们要尽自己所能,用尽全力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与保护。

五、具体措施与保障

具体措施

(一)加强非遗调查、记录和研究

1.推进非遗调查。服务对接重大国家战略,加强重点区域、 重点项目专项调查,为有针对性地开展非遗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2.完善非遗记录体系。运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方式, 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实施全面记录,鼓励对县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实施记录。

3.加强非遗档案和数据库建设。完善档案制度,制定非遗档案和数据库建设标准和规范。加大对非遗有关文字、图片、音频、 视频以及实物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数字化处理,充分运用非遗调查记录成果,完善非遗档案和数据库体系。加强资源整合共享,推动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公共数字平台,推进非遗档案和数据资源的社会利用。

(二)加强非遗项目保护

1.加强非遗代表性项目制度建设。支持各地加强非遗代表性项目认定和管理制度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出台非遗代表性项目单项法规。研究推进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分类体系。

2.加强分类保护。将戏曲振兴工程与黔江区后河古戏、渔鼓、南溪号子等相结合,针对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民俗及传统体育、游艺与示范基地,传承并发扬黔江区非遗文化。

3.加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申报和履约工作。积极做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申报工作,推动与其他国家联合申报共享的非遗项目。

(三)加强非遗传承人认定和管理

1.完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健全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推动黔江区区级名录全覆盖。

2.加大对传承人支持扶持力度。通过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经费资助等方式,支持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交流活动。

3.加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开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义务履行和传习补助经费使用情况评估,探索建立退出机制。

4.加强青年传承人培养。推动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创新传承人培养方式。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符合条件的可以认定为代表性传承人。采取助学、奖学等方式,鼓励年轻人学习、掌握相关技能,成为后继人才。

(四)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

1.鼓励支持新闻媒体和相关机构开展非遗传播。鼓励支持新闻媒体设立非遗专栏、专题,办好优秀栏目、节目。推动主流媒体加强非遗传播力量,建设非遗传播队伍,形成一批品牌传播项目,提高非遗传播的专业性、规范性。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的作用,培育一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网红”品牌。举办中国非遗保护年会。鼓励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等开展非遗培训、展览、学术交流、公共教育等活动。鼓励支持有关机构策划推出体现非遗内容的宣传片、纪录片、公益广告等。

2.广泛开展非遗展示展览活动。结合黔江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大活动,提高活动举办水平。

3.推动非遗普及教育。推动将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鼓励黔江区教育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组织编写非遗教材。鼓励中小学开设非遗特色课程,支持传承人参与教学,加强非遗师资培养。鼓励建设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特色中小学传承基地,推动黔江区旅游职业院校设立民族传统技艺等相关专业。推动非遗进校园,支持学校开展非遗展示、 展演、竞赛及互动体验活动。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非遗保护工作纳入黔江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考核评价体系。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鼓励企事业单位合理合法利用非遗资源。

(二)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并完善黔江区非遗保护条例、非遗保护专项规章。加强普法教育,开展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三)强化机构队伍建设。建立黔江区非遗保护管理人员的培训机制,定期开展业务培训。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开设非遗专业、课程,培养非遗保护管理人才。完善非遗保护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制度。 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的作用,建立非遗保护的专家咨询机制。

(四)加强经费保障。规范和加强黔江区非遗保护补助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非遗保护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健全多元投入机制,支持和引导公民和其他组织以捐赠、资助、依法设立基金会等形式参与黔江区非遗文化保护。

结语:黔江区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本文结合此次实践调查发现非遗文化的传承之路需要我们至少牢固树立两个意识。首先,保护与宣传结合,实现活态传承。在“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理念指引下,加强加快非遗档案和数据库建设,横向纵向推进非遗项目保护。非遗项目人民群众是非遗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所有者、保护者,通过新闻媒体、展览活动、纪录片以及非遗走进校园等方式,呼吁广大群众以主人翁意识参与保护“非遗”文化,集合全社会共同力量参与保护。其次,保障和人才相结合,稳固非遗成果。有力的组织领导,完善的保护法规体系,充足的经费保障是非遗文化“弦歌不辍”的大前提,加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是有效保护非遗的重要途径。非遗传承关键在人,如今非遗传承的重担落在了青年一代的肩上,合理利用高校资源,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的同时“火”起来。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遗,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 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十三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非遗保护事业取得显著成就。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健全,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逐渐完善,抢救性记录取得重要成果,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顺利推进,非遗助力精准扶贫成效明显,非遗宣传传播广泛开展,非遗在服务重大国家战略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发挥,非遗保护保障体系更加有力,非遗保护意识深入人心。一批珍贵、濒危和具有重要价值的非遗得到有效保护,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制度基本建立,社会广泛参与、人人保护传承的生动局面初步形成。

三下乡调研活动已结束,但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广大青年应牢记嘱托,不负韶华,将青春力量汇聚成中华优秀传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在铸就非遗文化新辉煌的事业中绽放绚丽的青春之花,以青春之创造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积极传播中国独特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追求。

参考文献:

[1]陈代云,付慧明.用传统渔鼓唱时代心声——评《除五瘴》[J].曲艺,2022(12):54-56.

[2]左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渔鼓文创产品系列[J].出版发行研究,2022(07):118.DOI:10.19393/j.cnki.cn11-1537/g2.2022.07.012.

[3]孙广勇,彭敏,张慧中. 多国加强非遗文化保护传承[N]. 《人民日报》,2023-08-02(015).DOI:10.28655/n.cnki.nrmrb.2023.007865.

[4]胡婕.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遗文化保护体系建构的困境与出路[J].炎黄地理,2023(02):61-64.

[5]王继平.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2(21):38-40.

[6]蒋若虚.西兰卡普纹样符号解读及包装设计应用[J].绿色包装,2023(04):138-141.DOI:10.19362/j.cnki.cn10-1400/tb.2023.04.029.

[7]刘飞龙.西兰卡普的艺术特色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探析——评《西兰卡普》[J].上海纺织科技,2023,51(02):65-66.DOI:10.16549/j.cnki.issn.1001-2044.2023.02.076.

[8]周敏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校传承的实践探索——以苏扇为例[J]. 门科技视界 2015(02)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817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宣传防治结核,助力人民健康

今天是我们“青志携手,共御结核”主题宣讲团的第十八天了,团队实践活动工作基本以及完成,剩余的就是素材整理和总结。早上我们团队进行了一次剪辑活动,将昨天宣讲的防治结核活动视频…… 不吃糯米呦 安阳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查看全文 >>

宣传防治结核,共建生态文明

今天是我参与宣讲防治结核的一天,早上我们开会讨论了宣讲的流程和形式。我们决定将宣讲分为两个部分,上午是内部讨论,下午则是面向生态环保局工作人员进行宣讲。上午的会议中,我们团…… 不吃糯米呦 安阳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查看全文 >>

预防结核,卫戎健康

天也是我们团队进行防治结核宣讲准备工作的一天,为明天的生态环保局的宣讲做好充分的准备。上午的会议将在会议室举行。队长召开会议对明天的宣讲任务进行分配。组员了解到自己的任务并…… 不吃糯米呦 安阳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查看全文 >>

防治结核宣讲进工厂

今天我们团队开展了一场面向工人的防治结核病的宣讲活动。上午,我和实践队的队友们进行了面向工人的宣讲活动。我们意识到结核病对工人阶层的危害较大,因此我们选择将宣讲对象定为工地…… 不吃糯米呦 安阳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查看全文 >>

终止结核流行,助力人民健康

今天是2023年7月18日,今天我们团队的主要任务是观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团十九大精神,然后是为明天的宣讲活动做好前期准备。上午,我们实践队进行了一起观看视频进行学习,重…… 不吃糯米呦 安阳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查看全文 >>

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在实践中展现青春作为

为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进一步强化团员青年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志愿者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更好地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 不吃糯米呦 安阳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查看全文 >>

反复练习防治结核宣讲,切实提升群众意识

为了全面推进结核病防治工作,切实提升结核病防治工作质量,“青志携手,共御结核”主题宣讲团成员将继续开展宣讲活动,接下来的活动是面向工厂工人的宣讲。今天上午,团队开会对昨天完…… 不吃糯米呦 安阳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查看全文 >>

适当回顾反思,完善宣讲效果

2023年7月15日,“青志携手,共御结核”主题宣讲团开展活动已经十一天了,我们已经完成了学校、商铺、社区等地的防治宣讲。为了提高广大群众对结核病的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我们实践队即将进…… 不吃糯米呦 安阳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赴陕西省丹凤县关爱儿童心理暑期社会实践

“关爱儿童,我们在行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赴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基层服务暑期社会实践团调研活动一实践团介绍随着社会的不断…

海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出征仪式顺利举行

2024年6月24日上午9点,新一届海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暑期实践动员大会在主楼606如期顺利举行,参会人员有党委副书记郭利,海洋…

《大悟红色之旅:追寻先辈足迹,感悟革命精神》

我的家乡大悟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将军县,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带。在民主革命时期,英勇的大悟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

《我和我的家乡——大悟》

在岁月的长河中,我的家乡大悟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熠熠生辉,在时代的洪流中傲然挺立,散发出独特而绚烂的光辉。它不仅…

《大悟:革命荣光与生态胜景共绘的美好家园》

在岁月长河中,我的家乡大悟如璀璨明珠,在时代洪流中挺立,散发独特光辉。它是革命热土见证者和绿色希望播种者,以革命激情…

最新发布

爱心捐赠,照亮孩童未来
爱心赠书,照亮孩童未来2023年7月17日,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中我们“筑梦成长,青年先行”大学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团队在南雅村共同见证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捐书仪式。这个仪式不仅仅代表着一种公益的捐赠行为,更…
能源展厅介绍——工业革命的发展
工业革命伴随着能源革命,绿色低碳、数智化驱动碳中和加速到来。首先,能源是生产的要素。从历史上看,人类生产力的每一次飞跃,都伴随着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同时能源革命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
广财学子三下乡:挖掘湛江庵里故事,传承乡风文化血脉
(通讯员余勇庭)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精神,推动乡村振兴,发掘乡风文化,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7月22日至8月2日…
马栏行丨深厚的红色历史,感受革命精神和历史记忆
马栏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深厚的红色历史。走进马栏,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地方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和历史记忆。参观马栏的红色历史遗迹,我们应该怀着崇敬和敬意,缅怀先烈的英勇牺牲,铭记历史的教…
蓝天下共成长,书本暖人心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落实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厚德笃行,求真创造”的校训,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筑梦成长,青年先行”大学生社会实践专项…
闽南理工学院教育学院“院长妈妈有约”研旅狮城调研实践队——赴山海石狮,享幸福旅程
为促进区域旅游发展理念与实践创新,闽南理工学院教育学院“院长妈妈有约”研旅狮城调研实践队在暑期对石狮当地一些景点进行实地走访调查。通过前期调研,“研旅狮城”调研实践队统筹规划出一条较为合适的旅…
探索民族服饰,传承土家之美
2023年7月6日,重庆市酉阳县花田乡何家岩村迎来了一群特殊的来访者——来自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的“勇担青春新使命,民族团结我践行”实践团成员。他们前往此地,旨在调研和了解当地的民族服饰文化,以促进民族团…
华为数字能源BD实习内容简述
本人于2023年7月参加了华为勇敢星实习计划,在华为数字能源安托山基地中智能光伏拓展部大型地面电站中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实习工作。在实习工作期间接触学习了许多岗位相关的能力,这其中主要包括:胶片制作与美…
传承文化薪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3年7月10日,重庆市酉阳县龙潭古镇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的“勇担青春新使命,民族团结我践行”实践团成员。通过此次参观活动,他们深入了解了酉阳县的民俗文化,并与当地居民进行…
闽南理工学院教育学院“院长妈妈有约”研旅狮城 调研实践队——“狮”来运转,乐游石狮
为进一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积极传播石狮文化,推动石狮旅游发展。闽南理工学院教育学院“院长妈妈有约”——“研旅狮城”调研实践队对石狮当地景点进行实地走访调查,推动石狮旅游文化“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