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港助力能源安全
“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习总书记今年5月份视察河北沧州黄骅港时如此强调。黄骅港何以成为国内最大煤炭下水港,又是如何兼具绿色发展的?为得到答案,实践队一行追随习总书记的步伐,于25日上午到达沧州黄骅港调研。
实践队第一站是四大港区中的煤炭港区,也是总书记当时视察的港区。国能黄骅港务公司科技信息中心副经理崔永祥、副科长许童童对实践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港区建设发展状况和总书记当日考察的情形。港区虽以运输煤炭为主,但放眼望去却整洁无比、十分有序,这依托于港区的全国首个煤炭装卸全流程自动作业线。乌黑油亮的煤炭随作业引导各归其位,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道线也将会成为煤炭工业智能高效绿色低碳发展的保障线,促成国内绿色低碳转型。
随后,实践团队成员分别踏入煤料贮存筒仓、煤炭卸载翻车间,以及远程控制室,展开现地考察。在贮存筒仓内,寥寥可见工作人员身影,所有的输送与装煤设备皆由遥控操作室操控。卸载翻车间内除定期维修人员外,无其他人员介入操作。这充分展示了高度自动化的控制系统在此得以充分运用,显著减轻劳动负荷,紧密契合高效发展之需求。经实地考察,不难看出其显著优势。
最后实践队员们与国能黄骅港务公司一方开展了座谈交流。对方为我们详细介绍了黄骅港近年来“绿色、创新、高效”发展模式。令队员们印象最深的是绿色方面,港区实现了煤炭装卸全过程抑尘,并运用多种手段治理含煤污水,成为国内首家建成工业旅游景区的煤港。同时大家也了解到目前港区存在的一些技术创新上的问题,对方表示希望未来能与西北工业大学进行合作,共建价值,共创繁荣。
港通天下,志在千里。黄骅港被总书记寄予“未来港口的建设就靠你们了”的厚望,也必将承载着“国之大者”的港口雄心发扬下去。
旱碱麦护卫祖国粮仓
总书记多次强调,“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而黄骅旱碱麦的故事,能深刻反映出我国陆地粮仓的潜能与粮食安全的底气。24日下午,实践队到达河北省黄骅市仙庄进行调研。
队员们首先来到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黄骅旱碱麦历史悠远、遐迩闻名,为进一步推广旱碱麦,当地一直致力于完善相关产业链条。旱碱麦加工出来的面粉麦香浓郁、绵软筋道,用这种面粉制作的黄骅“面花”也成为人们为寄寓心愿、迎接好运的民间传统习俗之一,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村民的热情邀请下,队员们到一户村民家中体验面花制作过程。借着一双巧手、一个模具,一块平平无奇的面团就能蜕变成精致生动的面花。随后,队员们到达仙庄党群服务中心,村干部同队员们分享了总书记考察旱碱地麦田的故事,并充满喜悦与自豪地表示:“我们的旱碱地里长出了‘金粒子’。”完成实践基地挂牌仪式后,实践队来到黄骅面花非遗工坊参观,展馆内所展示的颗颗饱满的麦粒更是旱碱地麦田助力发展乡村发展新图景的符号。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旱碱麦的故事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粮的可贵,民为国基,谷为民命,未来,新一代青年将继续牢牢端住中国饭碗,守好粮食安全红线。
从黄骅港这一海,到旱碱地麦田这一陆;从黑色的煤流,到绿色的麦浪;从能源安全,到粮食安全。从港口的“雄心”到种子的“芯片”,这一切无一不承载着“国之大者”,背后更是离不卡无数工人、农民、科研工作者等的默默付出。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牢记在心,感恩我们带来今天美好生活的可爱劳动者们。
团队名称:“‘冀’往开来”社会实践队
负责人:纪亚鹏
撰稿:宋向南曹雅雯纪亚鹏 郭晓帆
摄影:玉晟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326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