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将相故里,探寻“双减”足迹
龙脉福地将相故里,政策引领时代契机
坐落于关中平原,有五座帝陵依山而建,丰沃的历史土壤孕育出无数文物古迹,这便是王鼎、李仪祉、杨虎城等先贤志士的出生地——-有“将相故里”之称的蒲城。蒲城县境内现已查明文物点305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下设有7家博物馆,馆藏文物数量达到了6626件(组),其中包括37件一级文物。
2021年7月“双减”政策的出台,对于中小学提升学生课后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博物馆作为公共教育场所更是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文物大省和历史名省的陕西省早在2007年便出台了《关于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实施意见》,强调了博物馆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而在2022年更是紧跟“双减”风向,出台了《陕西省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再次突出了发挥博物馆在助力“双减”政策的落实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建立教育、文物部门联席机制,鼓励中小学将博物馆教育纳入课后服务内容,作为青少年教育“第三课堂”。
深入访谈面对面,政策实施焕新颜
8月22日上午,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蒲城县博物馆建设与基础教育融合发展研究小队来到了位于渭南市蒲城县的文物局,进行实地调研与访谈。在与文物局相关负责人武娜的访谈中,调研队对当地博物馆与中小学合作发展模式及现状形成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访谈首先是围绕蒲城县自“双减”以来发挥社会教育作用的实践而展开。武娜提到,随着“双减”政策推进,蒲城县文物局和教育局确立了一批研学基地与德育教育基地,着重推进公众教育项目。以清代考院研学项目为典型,不仅广泛受到社会好评,还同时为博物馆带来创收。不仅如此,博物馆还宣讲团进入学校开展文化宣讲活动,通过流动展板形式,给学生们生动地讲授国防和爱国教育课程。这一些列的举措都是对“双减”政策具体落实的体现,有力地体现了蒲城县文物局在推进“双减”方面所做的努力。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目前蒲城县现行博物馆与学校合作开发教育项目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模式模式。对此,武娜作出了详细介绍:研学项目的审批和研学基地的评选由教育局主管,文物局和博物馆主要负责提供场地、开发课程。费用和接待等方面由旅游公司第三方负责营运。由此可见,蒲城县目前的校馆合作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运行模式,这对于未来扩大校馆合作的频率,形成校馆合作标准化流程,具有基础性意义。
然而,在蒲城县文物局和博物馆积极助力“双减”的过程中,间断发生的疫情时常打断原有计划。武娜表示,受疫情冲击,博物馆进校园活动的频次有所下降,但在今年3月放开后,活动频次又逐渐回升。相信在疫情阴霾散去的现在和未来,博物馆将会在与中小学义务教育的相辅相成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片三
虽然目前校馆合作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流程与体系,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比如部分学校挂牌“教育基地”,但日后教育活动开展的积极性不足;又如本县博物馆在县内学校推广力度不足,导致学校多选择外市博物馆或更高层次博物馆的尴尬窘境。如何实现博物馆和中小学融合发展的良性生态仍道阻且长。
最后,相关负责人武娜就博物馆如何与学校教育更好地互动提出了自身看法。她认为,研学活动应该以教育局为主导,不仅带领学生进博物馆参观,也要在平时注重相关课程设置,在课堂上渗透与宣传文化知识,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的兴趣。博物馆作为重要的课外活动基地,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开拓学生眼界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于推进校馆合作,博物馆应与学校应在教育局的领导下紧密配合,共同绘制校馆合作的美好蓝图。
庚续文脉收获满,反哺教育路漫漫
通过本次活动,调研团队从中了解到了蒲城县文物局所承担的保护与宣传文化资源与文化遗产方面的重大责任,同时也总学习到蒲城县文物局所发挥的对于中华传统文物的保护与创新发展方面的作用。蒲城县文物局积极吸取与学校合作中的优秀经验,同时也总结出与学校合作中发现的学校活动缺失,博物馆推广力度不足等问题。想要实现学校与博物馆的良性互动,不仅要推进动博物馆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发展,还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责任,成为义务教育的“第三课堂”,才能促进双方互利共赢,长远发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252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