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党话,跟党走,努力学习,报效祖国。”老党员张龙云女士受芜湖市殷家山社区的邀请,在芜湖殷家山社区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芜湖殷家山“手写‘家’话”实践团队的大学生朋友们及其学生讲述《守心》,为青年一辈讲述了一堂党课,进行了激动人心的交流学习。是什么让张龙云女士坚持支持党,宣扬雷锋精神?让我们走进并学习这位社区“雷锋”。
图为张龙云女士为学生们讲述新中国成立时期的故事。
“我是雷锋的同龄人,1940年出生,今年83岁了。”这是赭山公共服务中心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张龙云介绍自己的话。她一生以雷锋为榜样,热心帮助他人,退休后在社区工作了12年,其中8年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很多贫困孩子在她的关爱下长大成人。
图为张龙云女士为鼓励青年学生积极学习,给学生的奖品。
身边人对张龙云的第一印象是能干,她的精力旺盛及对工作的认真,往往让人忽略了她的年龄。2008年,记者便认识了张龙云,当时她是黄果山社区党支部专职副书记,参与了社区党支部的组建、选举工作,负责发展党员、收缴党费、组织党员学习和对他们的日常教育。前两年都是义务的,不拿一分钱补贴,后来每月有100元、250元补贴。
2007年底至今,张龙云在赫山公共服务中心(原赭山街道)任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主抓关心下一代工作。这是她热爱又深感责任重大的岗位,统计辖区贫困孩子、给予切实的帮助就是她的工作。多年来,她和中心关工委资助帮扶过很多孩子,都是出自其内心自愿。聊天中,她总是会提及雷锋,自豪自己与雷锋同年,一口说出雷锋的生日,笑称“自己比他大一个月。”其实,她与雷锋的缘分不止于此,早年在市纺织厂工作时,她一度被抽调去当时的工人俱乐部雷锋展馆担任讲解员,更让她对雷锋精神有了深刻认识。
在中心关工委众多帮扶对象中,有的是见诸报端的,如芜湖“小海迪”夏琳,绝大多数是不为人知的。令张龙云印象深刻的是黄果山社区孤儿周培培(化名),上幼儿园时父母遇车祸去世,她随爷爷奶奶生活,中学时爷爷去世,家境很不好。张龙云知道后,立即将其作为帮扶对象,去年培培考上了长春一所高校的美术专业,但学费一万六、住宿一干二,这是一笔很高的金额。张龙云四处奔走,找到服务中心领导、工会及相关企业,终于在上学前凑齐了学费。新园社区有2个单亲家庭的小女孩,都住在27中门口,但都上不了该校。张龙云了解情况后得知,一个女孩家长期租房,没有买房能力,一个女孩家房主是爷爷,爷爷去世后没有过户给其他人,导致她虽住在27中门口仍然入不了学。张龙云和另一位关工委老同志多次找到教育部门关工委等部门,终于解决了两人上学问题。
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张龙云对辖区困难家庭孩子情况都了如指掌,一旦有需要,她负责协调动员跑各个机关单位、企业,为孩子们找来资助。目前,辖区的耿福兴、华衍水务等都是共建单位,为贫困孩子提供过不少资助。中心有两所五四爱心学校,分别由安师大和安工程大学生来给辖区贫困孩子义务辅导,2013年,安师大一位大学生支教志愿者患上白血病,张龙云也是积极奔走,找到相关部门,争取来一万元善款给该生送去。“他虽然不是我们辖区的,但为我们辖区服务过,我自然要出一份力,尽一份心。”张龙云说。
八年来,中心关工委直接或间接筹资20多万,资助了200人(次)学生。张龙云因工作尽心尽力,荣获安徽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中心关工委获中国关工委授予的“基层关工委先进集体”。她将关工委工作比喻成扁担,做了首“打油诗”:“小扁担晃悠悠,关工五老是挑夫,一头动员老同志,一头关爱小朋友。”生活中的张龙云很知足,家庭生活也和睦幸福,每日看报、看新闻,周末和老伴去舞厅跳舞,长期跳舞的习惯让她显得很有气质。“我都70多岁了,能有这样的平台,让我的生活如此充实,我真的很满足。”
图为安徽师范大学学生分享自己如何成为下一个“雷锋”。
向这么一位社区“雷锋”学习,我们也可以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小雷锋,因为,雷锋精神就是将做好事做为一种习惯,相信你也能做一个“雷锋”。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105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