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唐湘岳、雷磊 文新院通讯员:吴垠
于佑翠,女,59岁,白龙村人,白龙村贫困残疾户之一。在脱贫之前,常年的低收入加之儿子患病残疾导致其成为了贫困户。但于佑翠并不甘心就这样度过余生,她说:“我既然比不上别人,那我就更不能认输,我要硬起来,才能过好日子!”。
图为采访于佑翠
于佑翠在尝试不同职业后,发现家乡的柑橘种植业正逐渐兴起,村里面也号召大家一起种植。政府对于柑橘种植业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优惠政策,吸引了不少村民投身其中。然而,村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首先,柑橘树的栽种和护理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巧。村民们需要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这对于很多没有农业背景的人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幸运的是,政府和一些农业公司提供了培训和指导,帮助村民们提升自己的技能。其次,柑橘种植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耐心。从栽种到收获,整个过程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在这期间,村民们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而不一定能立即获得回报。这对于许多刚刚进入柑橘种植业的村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考验。不过,在从事柑橘种植后,村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于佑翠说“以前我们家种三四亩水稻供六口人吃,一年种的粮食还不够我们吃。现在种柑橘的话,收成增多了好几倍。记得在种水稻的时候,我们吃饭都吃不饱,还得吃红薯来填肚子,红薯和大米一起才能吃饱。”
于佑翠的走上脱贫之路与她的坚韧不拔息息相关。于佑翠丈夫的父母都是双目失明。最困难那会儿,便是儿子在慈利县一中上学的时候。那时候丈夫在外打工,也勉强只够丈夫自己开支。儿子的生活费他们一家压根付不起,有时候于佑翠自己挣800,儿子得用1000,挣的钱总是赶不上儿子用的钱。
为了多挣点钱,她每天除了养护柑橘外,还会去山那边的一次性食品袋厂干活。厂子每天七点半下班,为节省开支,她总是一个人,从山弯弯里走一两个小时摸黑回家。当时农村人都不喜欢夜里走山路,怕黑,怕蛇虫。于佑翠不怕,她说:“我不怕那些,路上没有坏人,我就一点也不怕”。晚上回到家里,于佑翠也不休息,一个人跑到村窝窝里的柑橘林给柑橘打药。
图为于佑翠与丈夫满伟春
于佑翠的勤劳让她的生活有了好转,日子逐渐有了盼头。可是命运再一次捉弄这一家人。儿子身体开始出现问题,需要定时服药。于佑翠儿子不愿看到母亲如此辛苦,便决定辍学。听到这个消息,刚从衡阳打工回来的她的回来问道:“你怎么不读书了?”儿子回答说:“妈妈,你一个人供不起学费,我宁愿不读书,减轻你的负担。”这个决定让于佑翠非常气愤,但她也供不起孩子继续读书了。去学校办手续的时候,内心痛苦不已。
就这样,于佑翠的儿子也参加工作了。在之后的几年里,儿子的脊椎开始不舒服,就在打工地的医院接受治疗,花去了一两万元。经过几年的治疗,他的病情暂时缓解了,但大约七八年后,当他去河南打工时,病情再次复发,并逐渐加剧。回家后,他去县医院检查,检查无果。几年后又转去隔壁石门县医院接受检查,被确诊患有强直性脊柱炎。这成为了他所面对的无法摆脱的困境,因为无法接受命运的捉弄,儿子生病后脾气变得十分暴躁,更不愿意见人了。于佑翠每天都在夜里哭,她想不通好端端的儿子怎么会变成这样。在孩子生病之后成为重残后,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于佑翠并没有崩溃放弃,而是选择坚强地面对。她挑起生活的重担,种柑橘、打零工、过年赶集替人杀鱼宰鸡等等,她都尝试过。
图为于佑翠丈夫满伟春展示柑橘
在采访中,于佑翠提到,面对这样的困境,国家的政策然给予了她们很多帮助,减轻了她的负担。这些补贴改善了于佑翠的生活,让她有能够维持家庭生计。在采访中,她坦言,国家的政策真的很好。这些政策为他们带来了许多好处。但是,她也没有选择坐吃山空,依靠政府补贴过日子。“我们日子苦,就应该比别人更努力”,于佑翠总是这么说。
柑橘种植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无数像于佑翠这样的村民们付出了无数努力和汗水。去年发生了严重的干旱情况,于佑翠从下面购买了几台柴油抽水机。使用了大约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成功抗旱。没有使这场干旱影响到柑橘种植的产量和质量。白天和晚上都进行抽水,购买抽水机以及相关设备花了三四千元。他们每天都要早出晚归,尽心尽力地照看着每一棵柑橘树,以求秋天能有个好收成。
于佑翠和这些坚韧的橘树一样和大自然顽强抗争。将自己的要过好日子的希望托付给这片土地。于佑翠和这些橘树一样不畏严寒酷暑,橘树在她就在。随着柑橘的收获季节的到来,无数像于佑翠这样村民们满载而归,至此白龙村的处处橘林也开出了幸福之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05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