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由孔令涵、刘昕烨、王晶晶、周烔、周美辰、潘纪钊、植小芩7名同学组成的调研团队开展了《世界媒体中的中国乡村》调研项目,并且于2023年8月底完成了调研报告。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全球文明传播变得更加频繁和复杂。在这个背景下,作为英语专业的青年学生,他们在全球文明传播中具有重要的责任和作用。同时,调研直面国际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推动传播的平衡和多样性,促进文明之间的和谐与交流。调研目标是了解世界媒体对中国乡村的报道情况,包括报道的主题、内容、角度以及报道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等方面,以期评估和反思中国乡村形象在国际媒体中的呈现状况。调研方法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和内容分析的方式。首先,调研人员收集了涉及中国乡村的相关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等文献资料;然后,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从中提取相关的报道内容和观点;最后,通过整理和总结,呈现出世界媒体中关于中国乡村的报道特点和趋势。此外,也可能采用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收集相关媒体从业者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和看法,以丰富调研结果。
调研紧扣中石大“弦歌不辍七十载,实践激扬青春志”的社会实践活动主题;发挥了英语专业学生“洞察传播塑造力,关注媒体促乡村”的实践技能,取得了丰硕成果。团队成员实用了微词云等调研工具,筛选了1000篇涉及中国乡村的国际媒体报道,开展定性及定量分析,汇总分析了世界媒体报道的信息源、报道内容、报道角度、热门词汇等内容。
调研结果显示,中国乡村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在生态环境治理、教育和医疗资源改善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乡村旅游和农产品销售等新业态的兴起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引发了广泛的国际关注。世界媒体对中国乡村的报道多以赞同和关注的角度进行,但也存在着片面性和不全面性的问题。为促进乡村发展,世界媒体在报道时应更加客观全面地呈现中国乡村的发展现状,同时也需要关注乡村中存在的问题,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倡导和支持。传统媒体报道往往只关注时事和政治,而忽略了普通人的故事。然而,正是这些普通人的努力和乡村的变革,推动了中国乡村的发展。我们鼓励世界媒体采访并报道一些乡村的成功创业者、教育工作者、艺术家等,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示中国乡村的进步和希望。世界媒体报道中国乡村形象应该从多角度展示乡村的多样性,关注乡村的发展、文化以及人物故事。只有通过正面、客观和全面的报道,世界媒体才能改变中国乡村形象的偏见和刻板印象。
团队成员潘纪钊参与调研后感悟:“加强乡村形象宣传,吸引国内外投资者。我们对于世界媒体报道中中国乡村形象的偏见感到深深的不满。然而,我们也认识到改变这种偏见不仅需要世界媒体的努力,也需要中国自身做出积极的努力。我们建议加强乡村形象宣传,吸引国内外投资者来乡村发展。首先,我们认为中国政府可以通过宣传片、短视频等形式积极宣传乡村的美丽风景和丰富资源。这可以通过在国内外电视台、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同时,政府还可以组织国内外的媒体人参观乡村,让他们亲身体验乡村的变化和美丽,以便将这种正面形象传递给更多的人。我们认为中国乡村自身也应该加强形象管理,提高乡村的吸引力。我们认为需要通过加强乡村形象宣传、提供政策支持以及加强乡村自身形象管理等方面的努力,来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只有乡村真正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和全面繁荣,才能引起世界媒体的积极关注和报道。”
团队成员刘昕烨感悟:“展示中国乡村的独特魅力和潜力。参与调研世界媒体对中国乡村报道研究使我意识到,在报道乡村问题时需要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和呈现中国乡村的多个层面,关注其整体发展和多元化的特点。同时,还需要关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全球能源治理微专业课程为团队调研提供了重要工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给予调研指导。调研报告得到了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际关系学院、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北京舞蹈学院等专家的好评,对于推动国际传播效果研究具有一定价值。调研成果还能够对中国乡村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世界媒体对中国乡村报道的调研和分析,该社会实践小队得出结论:世界媒体对中国乡村的报道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媒体报道对中国乡村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建议媒体在报道中国乡村时注重真实性和客观性,平衡信息传播中的客观性和主观性,以提升媒体报道的传播效果和质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951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