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新华学院:辰海社会实践队暑期“三下乡”助力潮侨乡村振兴
作者邓智荣 邓诗平
隆都小镇承载着潮汕文化历史和华侨情怀,目前迎来了广州新华学院的实践队。今年7月上旬,名为“辰海”的社会实践队来到隆都,旨在感受潮汕文化的脉动,融入乡村发展的趋势,并展开了一次名为“三下乡”的独特之旅。在隆都镇团委和前美村党委的引导和支持下,由11人组成的实践队投入了他们的关注和情感,为这片土地呈现出一个跨越时光的古城故事。
时光之旅,聆听古镇的呢喃
前美村位于潮汕,是众多潮籍华侨的发祥地,具有悠久历史。这片土地见证了辉煌的科举传奇,孕育了多位国家政要,如泰国总理陈家乐,以及清末华人首富陈慈黉等巨商,积淀了丰富的潮侨文化历史。7月6日,辰海社会实践队成员沿着历史轨迹来到前美村,参观了被誉为“岭南第一侨宅”的陈慈黉故居。这座传世之宝展现了古朴的潮汕建筑风格,呈现出雄伟殿堂和幽静庭院,让队员们感受到浓厚的潮汕传统文化氛围。展馆详细展示了陈慈黉先生的杰出历程,以及他在教育、社会公益等领域的卓越贡献。队员们深刻领会到华侨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感受到陈慈黉先生“走出去,回报家乡”的高尚品德。这座故居不仅承载着他对社会的贡献,更展示了潮汕侨乡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传承。
图为实践队参观陈慈黉故居。邓智荣摄
开展实地调研,追寻潮侨记忆
7月7日,辰海社会实践队再次踏入前美村,展开实地考察。他们与村副书记陈旭先生进行了交流,深入讨论前美村的产业发展和未来计划。陈旭先生的声音坚定而平和,分享了自己曾离乡背井的经历,以及因偶然机缘回归乡村,默默为家乡振兴付出的努力。他期盼更多怀揣能力和理想、怀恋故乡情感的年轻人能够回到乡村,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乡村振兴。通过这次对话,队员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前美村的产业布局和发展状况,见证了村庄领导团队的坚定付出,也领略到村民对未来的期盼。在融入当地生活、倾听长者的口述和回忆过程中,队员们品味着这片土地的记忆,感受乡村的变迁和传承。这次实践既是对历史的深入探索,也是对未来的郑重承诺。
图为实践队在采访村干部。陈东廷摄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乡村的发展状况并保留社会记忆,辰海社会实践队的成员们与当地居民进行了积极的交流和互动。他们虚心倾听了长者们的口述和回忆,这些珍贵的社会记忆不仅使队员们对乡村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呼吁大家对其予以重视和保护。
体验油纸灯笼和钩花非遗,传统文化魅力再现
前美村因其“灯笼村”的名号而在潮汕地区广受认知。400多年前,陈壁洲等前辈将灯笼制作技艺传承至今,一直延续到清初时期。7月8日,辰海社会实践队的成员们在前美村切身体验了这项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与非遗传承人陈周茂老师进行了交流和学习,亲自领略了油纸灯笼制作的技艺。在陈周茂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深切地感受到油纸灯笼编织的高超技艺,同时也了解了相关的非遗知识。在非遗传承人的引领下,队员们成功地完成了一盏灯笼的制作。通过这次短暂的体验,他们深入了解了制作油纸灯笼的复杂过程,同时也领略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次体验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更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践行。
图为实践队在制作油纸灯笼。邓智荣 摄
队员们与潮州钩花非遗传承人杨丽红老师和陈佩芹老师展开了密切的交流和学习。这两位资深的非遗传承人向队员们介绍了钩花的历史背景,并详细地示范了钩花的制作过程,从基本手势到花朵编织,逐步传授技艺。在传承人的指导下,队员们不断练习,逐渐掌握了钩花的技巧,能够使用钩针和棉线编织出精美的花朵。通过与传承人的亲近接触,队员们深刻理解了钩花的历史沿革和技艺特点,更加认识到这项技艺的独特魅力和传承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明确了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而非一蹴而就。
图为实践队在与老师学习钩花。陈文锋摄
在为期三天的活动中,广州新华学院辰海社会实践队的成员深入探索了澄海隆都潮侨文化的深厚基础和丰富内涵,亲身领略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他们用心感受这片土地的历史底蕴,思考着时间留下的痕迹。队员们充满热情,希望为更多人提供认识当地文化的机会,为澄海隆都的发展贡献一己之力,助力乡村振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愿意成为文化传承的推动者,为乡村的繁荣发展贡献智慧和汗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951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