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历史第一课——问题意识
在实际调研开始之前,陈鹏飞老师收集整理了去年暑期调研成果作为太湖读本带大家进行材料分析,读本共记四万余字,涵盖太湖地区历史地理概况、蔡畈村、苗石村、龙潭古寨历史背景以及部分家谱、地契、文书摘录。
陈鹏飞老师开展“走向田野”讲学(安徽师范大学 王瑾 提供)
6月28日晚,“情系桑梓,筑梦振兴”赴太湖田野调研团队在陈老师的引导下首先对太湖地区的历史概况进行阅读,“将军不打无准备的仗”,我们在阅读中简单了解了太湖地区的地理概况和历史沿革,对当地宗族文化繁荣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与推测。7月1日到达汤泉乡蔡畈村后,成员们按照前期计划继续太湖读本有关蔡畈村的历史进行围读,陈鹏飞老师强调先读书了解,从中寻找出问题,带着问题去思考和实地调研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晚除了历史专业的余文艺、宋思雯、颜晓涵、史静、方雨琪同学跟读外,学习城乡规划专业的朱巽慧同学也积极参与了围读,在陈老师的带读下,同学们对殷氏家族“三堂四股”提出疑惑与分析,陈老师在我们提问的基础上继续细化,引导我们思考“堂”与“股”的关系,以及不同分支对于殷氏先祖的看法与认识等更加深入的问题。队长余文艺总结整理出访谈问题大纲,作为第二天、第三天成员们分组寻访蔡畈村、殷岭、小河村的主要任务。
陈老师在蔡畈引导学生阅读读本(安徽师范大学 郭悦悦 提供)
7月2日和3日,成员们在访谈中针对性地提问并获取了关键信息,此外还意外地收获了更多有关殷氏宗族的故事以及殷氏与其他宗族往来关系的了解,在实地调研中许多同学都接触到各堂、股的家谱,甚至是江西老谱,往来路程间参观了“敬爱堂”“敦睦堂”的宗祠以及古民居和地方土地庙,后期组的成员积极用设备拍摄、记录,在结束殷氏宗族的调研后,余文艺和朱巽慧同学对于殷氏“三堂四股”的分布和关系进行讨论,并绘制相关地图、路线图,以直观的方式呈现我们对于问题的回应。
7月3日下午,同学们继续参与围读,对苗石村吴氏和李氏宗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读书中同学们更加关注李氏、吴氏的宗族迁移历史和两族的关系交流以及龙潭古寨斯氏、张氏、胡氏的发展与联系,陈老师引导成员进一步思考地契史料中有关地名的变迁,成员们经过总结后,第二天带着新的问题出发。
7月4日,余文艺、颜晓涵、郭悦悦、朱巽慧和徐振涛同学跟随陈老师寻访苗石村和龙岗村,宋思雯、程俊、程康、方雨琪同学则留在民宿一起整理殷氏采访录音材料,其余同学在民宿负责宣传积累工作。苗石村、龙岗村之行让成员们深入了解了吴氏和李氏的宗族历史,在去年仅研究金鹰村一隅殷氏宗族的基础上扩大了调研的范围,同学们参观了吴氏、李氏宗祠,也记录下苗石村的古代神话传说,在李氏祠堂了解到堂名的变迁,并收获了李氏宗谱的新材料,访谈结束后,成员们回到民宿回忆并简单总结了有关吴氏、李氏的宗族关系,并在前几次调研中思考和总结各宗族直接的往来联系:主要有姻亲与土地交易关系。当晚,考虑到第二天行程忙碌情况,陈老师将龙潭古寨的有关问题罗列总结出大纲,方便第二天在龙潭古寨进行寻访任务。
队员们正在整理录音(安徽师范大学 刘静娴 提供)
7月5日,陈老师带领余文艺、颜晓涵前往龙潭古寨找到胡氏宗族负责人胡良胜进行访谈,在访谈中发现了胡氏祠堂堂名与李氏祠堂堂名的相似性,但有关地契上的老地名已经有许多不复存在了,土地情况尚且难以细致考察。下午,宋思雯同学加入调研,共同前往朱湾探访张氏宗族历史,老师和成员们在年轻的张正权叔叔那里获取了张氏家谱材料,也了解了有关太湖张氏的历史,收获颇丰。
陈鹏飞老师正在翻阅胡氏宗谱(安徽师范大学 余文艺 提供)
问题导向是史学研究的突破口,有问题意识就有了调研的方向和目的,从而更加精准地寻找相关的回应,老师与团队成员的这一程实践做出了历史课堂开在田野的新尝试,同学们在新的环境和引导下,思维更加活跃,对于宗族历史变迁的理解更加灵活透彻,这堂培养“问题意识”的田野历史课将成为参与实践的每一名成员最宝贵的学术经验。
田野历史第二课——考察与记录
陈鹏飞老师传授田野调研经验(安徽师范大学 王瑾 提供)
7月1日-6日,安徽师范大学“情系桑梓,筑梦振兴“赴太湖田野文化调研团队于在安庆市太湖县汤泉乡开展田野调研活动,来自不同专业的团队成员在实践中发挥技能所长,帮助记录史料、留住行迹,这一“课堂”,成员收获满满,不虚此行。
在实践开始之前的读书会议中,陈鹏飞老师就与同学们传授了许多有关田野调查的经验,比如访谈期间及时结合访谈大纲组织自己的语言讲访谈氛围轻松化,访谈时合理利用录音、录像设备方便后期材料整理,以及下载相关行程记录App方便记录调研行迹,在调研过后及时在备忘录编辑保存访谈对象第一印象,方便精准记录每次访谈。
实践开始之后,队长余文艺以首先考虑男生与女生合作、本地与外地合作、本专业与其他专业合作原则讲14人队分成两人一组分别入户访谈,同组成员互相搭配、能力互补,在实地调研中会发现男生女生组成员多行远路访谈许多人家,本地与外地组成员攻破当地老年人访谈任务,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组成员就访谈问题多有探讨,访谈角度多样,由此提高了访谈效率,获得更多意想不到的访谈效果。
7月2日,同学们分批走访殷岭村、小河村和蔡畈村,一边对当地居民进行生活于政策调研,一边采访当地人有关殷氏宗族的文化历史,总共获取了有效材料4份,7月3日,同学们参观蔡畈村古民居、殷粹和故居、殷氏宗祠和金鹰村村史馆,同学们用相机记录当地特色传统建筑风采,对皖西南古建筑形制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
蔡畈古民居一隅(安徽师范大学 郭悦悦 提供)
7月4日至5日,团队成员先后寻访苗石村、龙岗村、龙潭古寨、朱湾村,在前期调研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团队调研效率进一步得到提高,成员们分别获取了有关吴氏、李氏、胡氏、张氏等家族需要回应的问题解答。
陈老师带领学生进行访谈任务(安徽师范大学 郭悦悦 提供)
7月6日,学生代表余文艺、宋思雯同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丁修真和带队老师陈鹏飞一同前往太湖县共青团团委书记办公室表达感谢,两位同学向丁院长和李雯书记汇报了实践调研成果,总结了相关田野调研学习经验,得到了他们的一致认可与支持。学院与当地共同表达长期建设田野调研基地的美好愿景,成员们对此次的调研报告整理也充满信心、富有干劲。
太湖县团委办公室合影(安徽师范大学 宋思雯 提供)
田野历史第三课——感悟与成长
从预调研到实践结束,“情系桑梓,筑梦振兴”赴太湖田野文化调研团队在这短短9天的实践旅程中体会到田野课堂的魅力,新知可以来源于田野山间,书本上的知识也能活跃在眼前。同学们在本次社会实践中各有不同收获:
队长余文艺同学认为此次最大的实践感悟就是收获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魅力,前一天在史料阅读中找到的疑惑能够第二天去亲自求索到答案,这样求知的实感是以往在学校所不曾体验到的,“在这次调研中,我还尝试制作了手绘地图,直接展现殷氏宗族‘三堂四股’的分布”;副队长颜晓涵和宋思雯则认为在此次实践中跟随老师的脚步积累了访谈调研的经验,在“聊天”中寻找访谈的主要信息,也直接感受浓厚的宗族文化底蕴,在一次次实践体验中克服了方言阻力、捋顺采访的思路等等,宋思雯同学说:“这次田野调研让历史学与我们变得更加亲近,更加立体”;负责微信推文的刘静娴同学则表示有幸见证了乡村历史文化的传承,在翻阅族谱,探访宗祠,与年近九十的老人交谈中慢慢解开宗祠文化的谜题。“当我踏入宗祠时,我感受到强烈的冲击,特别是看到满墙的牌位和雕刻的家训,家族的传承、家风的发扬百年未曾中断,这是中国乡村特有的历史文化。”
调研结束后,城乡规划的朱巽慧同学利用自己专业所学制作了田野调研路线图、宗祠布局图等,历史学的余文艺同学协助参与了手绘殷氏家族“三堂四股”地图,通信专业的秦浩杰、王瑾、郭悦悦三名同学共同合作拍摄并剪辑田野考察微纪录片,体育专业的程俊、程康同学在历史学专业同学宋思雯、方雨琪的带领下首次尝试录音材料整理任务等,在这一次田野历史课堂中,安庆本地的徐振涛同学在调研中帮助其他成员与当地人沟通,解决方言阻力问题。
每个人都是团队的必需,每个人都发挥到自己的技能也学习到很多新的技能,不同专业、不同家乡的成员聚集在一起互相合作,碰撞出许多新的思维火花,助力太湖田野调研任务行动,同时也为静谧的小山村带来更多新的可能与活力!
在此次实践中,我们整合了共9份宗族文化口述史稿和电子地图集一册,实践结束后同学们正在通力合作整理实践报告和相关论文,此外,微信推文、官方QQ、微博、抖音同步连更,获取老师、校友和亲朋好友的广泛关注。
终日乾乾与田同行,云程发轫万里可期。今年的“田野历史课堂”就此落幕,“田田”求知于田野的脚步永远不停……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947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