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合肥学院寿州文旅融创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安徽省楚文化博物馆,探寻寿春楚文化的历史魅力。
安徽省楚文化博物馆的前身是寿县博物馆。寿县曾作为楚国都城,因而毕集楚文化精华。依托楚文化积淀,寿县先后出土了楚大鼎,楚金币,越王者旨于赐剑等国宝重器,成为了楚文化的重要研究展示基地。2022年6月11日,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暨寿县新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楚文化博物馆共两层,分设有《安徽楚文化》《寿县文明史》两个基本陈列和《寿春寿文化》专题陈列。
来到《安徽楚文化》展区,映入眼帘的便是楚大鼎(复制件,原件藏安徽博物院)。青铜质地在灯光下泛出柔和的光泽,底部的磨痕是时间冲刷留下的印记。两千年前风尘仆仆,技艺高超的铸客来到楚国将其铸就,未曾想在千年后的抗战岁月中它历尽坎坷,远离故土。新中国成立后,它一路颠沛流离,终于重返安徽。大鼎沿口处刻有“铸客”等12字铭文,故而又名“铸客大鼎”。器物沿口下部点缀着菱形云纹,硕大的三足铸饰抽象的兽首及涡云纹,鼎腹底部和鼎足膝部刻有“安邦”字样,彰显当年峥嵘岁月中楚国问鼎中原的雄心壮志。1958年毛泽东主席参观安徽省博物馆时曾风趣地评价它:“好大一口鼎,可煮一头牛。”后来的国家公祭鼎也以此为原型,取其“安邦”的美好寓意,幻化为新的面目以表达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往前走是“东进江淮”陈列,这里展览着一件镇馆之宝——越王者旨于赐剑。该剑由剑身,剑格,剑柄和剑首四部分组成,剑柄上用绿松石镶嵌出精美的勾连云,并刻有空心鸟篆八字铭文“王戉(越)王戉(越)者旨于赐。”这把剑虽是越剑却出土于蔡墓,是越王旨于赐赠予蔡生侯的信物,象征两国共抗强敌的情谊。蔡侯十分珍重此物,遂将其入葬墓中。越王旨于赐剑并不厚重,但剑头却极为锋利,刀身泛出的寒光好似映照出千年前战场上闪烁的刀光剑影。在那长剑柄上,似乎依稀可见越王不惧生与死的轩昂。仔细观摩,仿佛听到了楚越沙场上攻伐的鼓点,仿佛看到了城墙上燃起的滚滚硝烟,仿佛看到了越王旨于赐紧攥铜剑,身披盔甲时的血气方刚。青铜剑魂,不仅所向披靡,更代表先人卓越的青铜兵器铸造技术。
来到“金币辉煌”陈列,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楚金币展览墙,相关展品有战国半圆形金饼,战国楔形金饼,战国无印记金钣以及战国郢爰金钣等。数百枚楚金币由上自下呈金字塔状分布,从远处看恍若一堵金墙,在灯光明暗交替处熠熠生辉。历史的硝烟没有磨灭楚人智慧的结晶,而是在岁月洗礼下焕发出愈加迷人的色彩。战国时期楚国的“郢爰”,是目前中国发现并已着录的最早的黄金货币。当时,楚国盛产的黄金被贵族所垄断,因此,郢爰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贵族的身份。公元前241年,秦国大举攻楚,楚国迁都,携带了大量金币珠宝前往寿春(今寿县),度过了最后十八年时光,这些金币也就此于寿春大地长眠。
馆内二楼的《寿县文明史》展区,记载了寿县三千多年来一脉相承的文明史,自新石器时期大汾口文化到夏商时期的淮夷部族再到最终形成的江淮文化。该展区展览着江淮地区发达的手工业成就,以铜镜制作,玉器雕琢,陶瓷烧制等为代表。最值得一提的是八公山豆腐制作工艺。淮南王刘安率其众多谋士共探讨长生不老之术的过程中发明了豆腐。以八公山豆腐的制作工艺为代表,已经历经千年传承,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后参观的是《寿县寿文化》展区。“寿”字又含一寿千年之义,因寿县身处江淮水土和柔之地,自古民间百姓便多高寿者,且民间也素有祝寿,祈寿的风俗。因此寿县的寿文化便成了中国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间长寿”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夙愿,以楚文化历史为母体的先秦养生思想也依旧影响着寿县人们。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每一座博物馆都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宝库,每一件文物的生命轨迹都让人为之叹服。保护好发扬好楚文化,让历史文脉更好的流传下去,照亮着复兴之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223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