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好乐。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国力强盛,文化发达。楚人能歌善舞,且蔚然成风。上至楚王公卿,下至黎民百姓,都崇尚音乐舞蹈。寿州锣鼓便是楚文化千百年历史长廊上那璀璨的瑰宝。
作为楚文化的一朵奇葩,寿州锣鼓以其特有的“钢锣”、曲牌名、清脆洪亮的音色、流传千年的曲牌故事在沿淮流域打击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古老楚文化积淀的产物。2023年8月2日,合肥学院寿州文旅融创团队来到了拥有“会说话的锣鼓”的寿县,开启了一段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州锣鼓”的奇妙对话旅程。
“脱下了军装,穿上了戏服”
夏日夺目,清风燥热。步入寿县文化馆,古朴与现代交织的建筑风格映入眼帘,徐徐走近办公区,淡淡的木质香溜进鼻腔,进入接待室,寿州锣鼓市级非遗传承人王传阳正在翻看寿县锣鼓队演出时的照片,一张张照片上记录着锣鼓队队员们的成长进步,他面对合院学子,再次讲述起他与锣鼓之间的不解情缘。
在面对怎么接触到锣鼓这个问题时,王传阳用一句寿县老话来回答,“一天不摸锣,心里没着落;三天不打鼓,浑身不舒服。”边说边摆起姿势,手舞足蹈,仿佛正站在寿县古城墙下,被寿县百姓环绕着敲锣鼓呢。寿州锣鼓以古老又热烈的形式,一直伴随着寿县人民的点滴生活。耳濡目染,王传阳就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接触了锣鼓,迷上了锣鼓。
但从小便会敲敲打打的王传阳一开始并没有走上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州锣鼓这条路上。王传阳将手机轻放在桌子上,向后调整了个舒服的坐姿,眼睛微眯,把埋藏在脑海中的记忆讲述了出来。
王传阳年少时按照父母的意愿进入部队,那时他的梦想就是工作的时候可以一直穿着制服。在部队的工作是坦克修理,还学习了电脑的基础使用,后来因为体制改革提前退役回到家乡。按照规定,人社局会给退伍兵安排工作,那时的王传阳才在亲戚的指点下选择进入文化馆,接过传承寿州锣鼓的重任。“我接触过锣鼓,会打锣鼓,到文化馆深入人民群众去发扬锣鼓精神、传承锣鼓文化这不好嘛!”这是王传阳最初的想法,也是他一直在努力的目标。“脱下了军装,穿上了戏服”就是对他正式学艺前最好的写照。
王传阳(中间)与团队采访画面
2023年7月24日,寿县首个关于非遗传承的共青团属青年社团“寿州锣鼓青年传承社”成立,王传阳老师就是负责人。面对压力和质疑,王传阳从不畏惧,经历了六七百场演出的他面对过大大小小的镜头与媒体,习惯了闪光灯的存在。但面对传承的问题,他还是不得不面对镜头,眼中闪过一丝悲伤,“我教的最好的徒弟,现在在六安开出租车。”
老龄化是现在寿州锣鼓的最大问题。今年年初举办的“楚韵遗艺,青年传承”培训班,42人参加,结束却只剩12人,最终也只有1人被吸纳进了官方队伍。“我成立这个社团,第一位就是要去传承保护。让更多人了解寿县古城,了解到古老的寿州大地上还有这么一支盛开的非遗之花。”
敲锣打鼓半生,归来仍是热爱
正所谓“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的一切,更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而帮助王传阳造就自身技艺的人就是他的师傅——罗西林,也是寿州锣鼓的省级非遗传承人。
晌午时分,在罗老师经营的茶叶店里,一墙的锣、鼓与满店的茶叶格格不入,它们排列整齐又一尘不染,像打完胜仗的将士,正休养生息。七十多岁高龄的罗老师搬来店里的小板凳分发给团队的各个成员,刚一坐下便盯着炯炯有神的双眼,手掌摩擦出轻响,说话声音随着茶香萦绕在店间。
从小在寿县长大的罗西林十多岁便开始了他的锣鼓生涯,从热爱锣鼓到精通锣鼓,罗西林用了三十年。他靠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编导力在寿县锣鼓圈中站稳了脚跟,参加了数不胜数的表演与比赛,获得的奖项与荣誉更是满墙都挂不下。但2004年随着单位的破产,罗西林的锣鼓生涯似乎被按下了暂停键,他不得不背井离乡北上,到山东潍坊打了五年的工。好在罗西林与寿州锣鼓的联系早已根深蒂固,2008年底,罗西林受文化局邀请回到寿县,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锣鼓传承人。
“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罗西林也是从小在锣鼓文化熏陶下接到了传承的炬火。正因如此,他深刻地明白培养一名好的传承人的不易。寿州锣鼓需要系统性地学习,复杂的鼓点、变化的节奏、紧凑的曲拍、不同乐器之间的配合、技法组合以及最基础的体力训练,这对常人来说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所以罗西林做出这样的承诺,这是一位对锣鼓情有独钟的老人最大的愿望。
罗西林(左三)与团队采访画面
“打锣鼓是一种精神,没有这种精神你打不了锣鼓。”热爱锣鼓、有灵感有想法、甘愿为锣鼓服务,这三点对于寿州锣鼓继承人来说,缺一不可。
“我不是就为了这个传承人才打锣鼓的。”罗西林放下手中的锣鼓,轻描淡写得说。“没有这个传承人身份,我照样打锣鼓。”罗西林现在一直致力于让寿州锣鼓走出寿县,走向中国,走向世界,他将非遗传承视为自己的使命,坚守着对这一文化遗产的热爱与责任感,尝试将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探索新的发展道路。他致力于创作新的作品,将寿州锣鼓与舞蹈、戏曲等多种表演形式相结合,带领着锣鼓队队员们在舞台上挥洒汗水,表演锣鼓,向世人展示寿县寿州锣鼓的独特魅力。
锣鼓喧天响,寿州百姓闻
日落西山,月上枝头。寿州古城墙下,灯光绚丽,百姓来来往往。
罗西林老师带领的民间锣鼓队正紧锣密鼓得准备晚上的表演,每个人都摩拳擦掌,仿佛大战在即,罗老师独自坐在角落,双目正视前方,眼神坚定,气势恢宏,与白日和蔼可亲的老者判若两人。
不久,演奏开始,鼓声热烈欢快,节奏起伏有致,行云流水,锣鼓队成员们各个情绪高涨,唱声嘹亮。他们不会因为观众的到来就热烈非凡,也不会因为人群的离开而偃旗息鼓,他们只为自己而舞,只为古老的非遗而奏,他们用手中的鼓槌击出的每一个节奏都蕴含着对传统的热爱与尊重。
“桐华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锣鼓队成员里年纪最小的是一名高二学生,他混迹在满是中年的锣鼓队伍里格格不入,却气势非凡,与旁边罗西林老师的关门弟子们你来我往,不逞多让。但面对镜头,他却浮现出学生的腼腆,握拳说道:“能够学习传承寿州锣鼓的技艺,我感到非常自豪。寿州锣鼓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瑰宝,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门艺术。”青年人的话语掷地有声,他还表示,将继续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技艺,为寿州锣鼓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锣鼓队中高二学生(左)与团队采访画面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薪火相传,方能永存。”寿县锣鼓在一代代的努力下得以相承,历史因铭记而不衰,文明因传承而不灭。
灿若星辰的寿州锣鼓非遗文化在历史的云烟中铭刻辉煌的过去,在世代的传承下见证精彩的现在,更将在历久弥新中孕育美好的未来。只有一代代年轻人的接续努力,才能够让非遗的星火长亮不熄,让寿州锣鼓这门非遗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团队与民间锣鼓队合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221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