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合肥学院三下乡:弦耕不辍,铸就非遗瑰宝

来源:合肥学院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 作者:胡才娟 付博宇

楚人好乐。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国力强盛,文化发达。楚人能歌善舞,且蔚然成风。上至楚王公卿,下至黎民百姓,都崇尚音乐舞蹈。寿州锣鼓便是楚文化千百年历史长廊上那璀璨的瑰宝。

作为楚文化的一朵奇葩,寿州锣鼓以其特有的“钢锣”、曲牌名、清脆洪亮的音色、流传千年的曲牌故事在沿淮流域打击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古老楚文化积淀的产物。2023年8月2日,合肥学院寿州文旅融创团队来到了拥有“会说话的锣鼓”的寿县,开启了一段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州锣鼓”的奇妙对话旅程。

“脱下军装,穿上了戏服”

夏日夺目,清风燥热。步入寿县文化馆,古朴与现代交织的建筑风格映入眼帘,徐徐走近办公区,淡淡的木质香溜进鼻腔,进入接待室,寿州锣鼓市级非遗传承人王传阳正在翻看寿县锣鼓队演出时的照片,一张张照片上记录着锣鼓队队员们的成长进步,他面对合院学子,再次讲述起他与锣鼓之间的不解情缘。

在面对怎么接触到锣鼓这个问题时,王传阳用一句寿县老话来回答,“一天不摸锣,心里没着落;三天不打鼓,浑身不舒服。”边说边摆起姿势,手舞足蹈,仿佛正站在寿县古城墙下,被寿县百姓环绕着敲锣鼓呢。寿州锣鼓以古老又热烈的形式,一直伴随着寿县人民的点滴生活。耳濡目染,王传阳就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接触了锣鼓,迷上了锣鼓。

但从小便会敲敲打打的王传阳一开始并没有走上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州锣鼓这条路上。王传阳将手机轻放在桌子上,向后调整了个舒服的坐姿,眼睛微眯,把埋藏在脑海中的记忆讲述了出来。

王传阳年少时按照父母的意愿进入部队,那时他的梦想就是工作的时候可以一直穿着制服。在部队的工作是坦克修理,还学习了电脑的基础使用,后来因为体制改革提前退役回到家乡。按照规定,人社局会给退伍兵安排工作,那时的王传阳才在亲戚的指点下选择进入文化馆,接过传承寿州锣鼓的重任。“我接触过锣鼓,会打锣鼓,到文化馆深入人民群众去发扬锣鼓精神、传承锣鼓文化这不好嘛!”这是王传阳最初的想法,也是他一直在努力的目标。“脱下了军装,穿上了戏服”就是对他正式学艺前最好的写照。

王传阳(中间)与团队采访画面

2023年7月24日,寿县首个关于非遗传承的共青团属青年社团“寿州锣鼓青年传承社”成立,王传阳老师就是负责人。面对压力和质疑,王传阳从不畏惧,经历了六七百场演出的他面对过大大小小的镜头与媒体,习惯了闪光灯的存在。但面对传承的问题,他还是不得不面对镜头,眼中闪过一丝悲伤,“我教的最好的徒弟,现在在六安开出租车。”

老龄化是现在寿州锣鼓的最大问题。今年年初举办的“楚韵遗艺,青年传承”培训班,42人参加,结束却只剩12人,最终也只有1人被吸纳进了官方队伍。“我成立这个社团,第一位就是要去传承保护。让更多人了解寿县古城,了解到古老的寿州大地上还有这么一支盛开的非遗之花。”

敲锣打鼓半生,归来仍是热爱

正所谓“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的一切,更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而帮助王传阳造就自身技艺的人就是他的师傅——罗西林,也是寿州锣鼓的省级非遗传承人。

晌午时分,在罗老师经营的茶叶店里,一墙的锣、鼓与满店的茶叶格格不入,它们排列整齐又一尘不染,像打完胜仗的将士,正休养生息。七十多岁高龄的罗老师搬来店里的小板凳分发给团队的各个成员,刚一坐下便盯着炯炯有神的双眼,手掌摩擦出轻响,说话声音随着茶香萦绕在店间。

从小在寿县长大的罗西林十多岁便开始了他的锣鼓生涯,从热爱锣鼓到精通锣鼓,罗西林用了三十年。他靠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编导力在寿县锣鼓圈中站稳了脚跟,参加了数不胜数的表演与比赛,获得的奖项与荣誉更是满墙都挂不下。但2004年随着单位的破产,罗西林的锣鼓生涯似乎被按下了暂停键,他不得不背井离乡北上,到山东潍坊打了五年的工。好在罗西林与寿州锣鼓的联系早已根深蒂固,2008年底,罗西林受文化局邀请回到寿县,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锣鼓传承人。

“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罗西林也是从小在锣鼓文化熏陶下接到了传承的炬火。正因如此,他深刻地明白培养一名好的传承人的不易。寿州锣鼓需要系统性地学习,复杂的鼓点、变化的节奏、紧凑的曲拍、不同乐器之间的配合、技法组合以及最基础的体力训练,这对常人来说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所以罗西林做出这样的承诺,这是一位对锣鼓情有独钟的老人最大的愿望。

罗西林(左三)与团队采访画面

“打锣鼓是一种精神,没有这种精神你打不了锣鼓。”热爱锣鼓、有灵感有想法、甘愿为锣鼓服务,这三点对于寿州锣鼓继承人来说,缺一不可。

“我不是就为了这个传承人才打锣鼓的。”罗西林放下手中的锣鼓,轻描淡写得说。“没有这个传承人身份,我照样打锣鼓。”罗西林现在一直致力于让寿州锣鼓走出寿县,走向中国,走向世界,他将非遗传承视为自己的使命,坚守着对这一文化遗产的热爱与责任感,尝试将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探索新的发展道路。他致力于创作新的作品,将寿州锣鼓与舞蹈、戏曲等多种表演形式相结合,带领着锣鼓队队员们在舞台上挥洒汗水,表演锣鼓,向世人展示寿县寿州锣鼓的独特魅力。

锣鼓喧天响,寿州百姓闻

日落西山,月上枝头。寿州古城墙下,灯光绚丽,百姓来来往往。

罗西林老师带领的民间锣鼓队正紧锣密鼓得准备晚上的表演,每个人都摩拳擦掌,仿佛大战在即,罗老师独自坐在角落,双目正视前方,眼神坚定,气势恢宏,与白日和蔼可亲的老者判若两人。

不久,演奏开始,鼓声热烈欢快,节奏起伏有致,行云流水,锣鼓队成员们各个情绪高涨,唱声嘹亮。他们不会因为观众的到来就热烈非凡,也不会因为人群的离开而偃旗息鼓,他们只为自己而舞,只为古老的非遗而奏,他们用手中的鼓槌击出的每一个节奏都蕴含着对传统的热爱与尊重。

“桐华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锣鼓队成员里年纪最小的是一名高二学生,他混迹在满是中年的锣鼓队伍里格格不入,却气势非凡,与旁边罗西林老师的关门弟子们你来我往,不逞多让。但面对镜头,他却浮现出学生的腼腆,握拳说道:“能够学习传承寿州锣鼓的技艺,我感到非常自豪。寿州锣鼓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瑰宝,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门艺术。”青年人的话语掷地有声,他还表示,将继续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技艺,为寿州锣鼓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锣鼓队中高二学生(左)与团队采访画面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薪火相传,方能永存。”寿县锣鼓在一代代的努力下得以相承,历史因铭记而不衰,文明因传承而不灭。

灿若星辰的寿州锣鼓非遗文化在历史的云烟中铭刻辉煌的过去,在世代的传承下见证精彩的现在,更将在历久弥新中孕育美好的未来。只有一代代年轻人的接续努力,才能够让非遗的星火长亮不熄,让寿州锣鼓这门非遗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团队与民间锣鼓队合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221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感谢您 献血者——巢院学子敢奉献

中国青年网合肥7月21日电,2024年7月12日至7月17日,巢湖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感谢您献血者”献血知识普及实践团在安徽环巢湖地区开展社会实践。血液是拯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物质,至今仍无法…… 刘坤 巢湖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查看全文 >>

血液连接心灵,爱心润泽乡间

中国青年网合肥7月22日电(通讯员金宇航、王诗颖)2024年7月12日至7月16日,巢湖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感谢您献血者”献血知识普及实践团在安徽环巢湖地区开展社会实践后返回家乡。此次社会…… 刘坤 巢湖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查看全文 >>

巢湖学院返家乡:献热血,献爱心

中国青年网合肥7月21日电(通讯员彭真)2024年7月12日至7月16日,一支由巢湖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在校大学生组成的“美丽中国实践团”在环巢湖区域结束后返家乡展开了一系列志愿服务公益活动…… 刘坤 巢湖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查看全文 >>

无偿献血传真情,助力生命暖人心

在这次三下乡的活动中,我们承担了宣传献血知识的重要任务。一开始,我对这项任务充满期待,同时也有些许忐忑。我期待能够为社区的朋友们带去一些他们可能缺乏的知识,也忐忑于自己是否…… 刘坤 巢湖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查看全文 >>

心连心,血融情——巢院学子返家乡

坚定、彻底、纯粹,是中国人不懈追求的至高境界。《易·乾》曰: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实践能力、丰富自身经历、提高公民对献血的认识…… 刘坤 巢湖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查看全文 >>

巢湖学院:献热血,献爱心

中国青年网合肥7月15日电,巢湖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的一群热血青年们,组成了一支特殊的实践团队——巢湖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赴环巢湖献血知识普及实践团队,旨在宣传“献出热血,奉献…… 刘坤 巢湖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查看全文 >>

环巢湖边的义举:数学与大数据学院学子开展献血知识普及与调研

中国青年网合肥7月16日电,7月上旬,巢湖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的一支志愿者团队来到环巢湖地区开展了为期五天的献血知识普及调研活动。此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当地居民对于无偿献血的认…… 刘坤 巢湖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查看全文 >>

心连心,血融情

在2024年7月15日,巢湖学院的一群热血青年们,组成了一支特殊的实践团队——巢湖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赴环巢湖献血知识普及实践团队。他们走进了巢湖市凤凰山街道,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献…… 刘坤 巢湖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本科生第二党支部开展壮乡民族特色主题党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引导全体党员感悟“家国同源”的文化深意,…

新乡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翻译教研室召开教研工作研讨会议

4月2日,外国语学院翻译教研室在教学楼2-402召开教研工作研讨会议。此次会议由翻译教研室主任王鑫主持,翻译教研室全体无课教…

新乡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赴新乡、焦作开展专升本招生宣传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专升本招生宣传力度,吸引更多优秀专科毕业生报考,外国语学院招生宣传小组前往新乡学院、新乡职业技术学院、焦…

革命馆里话初心,奋斗路上正青春: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5

学雷锋系列活动三月的春风,带着温暖与希望,吹拂着大地,也吹响了传承雷锋精神的号角。为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

“名郡植春筑福庭”——“美化环境,共享健康” 名郡社区卫生行动

为营造整洁、卫生、健康的社区生活环境,团支部组织团员们对名郡荷塘社区环境进行了清理。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

最新发布

眉山出三苏,草木为之枯
北宋景祐三年(1037),苏轼出生于四川省眉山市。民间传说,在这一年,眉山一座原本郁郁葱葱的大山忽然离奇地花草凋零。后世便因此流传下一句民谣“眉山出三苏,草木为之枯”,意思是说苏家三父子用尽了眉山…
合肥学院三下乡:品舌尖美味,传豆腐技艺
为深入挖掘寿县文化旅游潜力,突破旅游发展中的阻碍,调查研究寿县历史文化、当地特色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旅游资源,8月4日中午两点,合肥学院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寿州文旅融创团队前往安徽省淮南…
合肥学院三下乡:悠悠千古香,情在此香草
为了解寿州非遗,传承楚都古韵,弘扬寿州新风,8月3日,合肥学院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院级重点团队——寿州文旅融创团队前往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寿春镇报恩寺街,对香草技艺传承人郑以禄进行了采访,并在…
合肥学院三下乡:怀鸿鹄之志,扬非遗新风
大救驾为传承楚都遗韵,弘扬寿州新风,感受非遗文化的时代魅力,8月6日,合肥学院“三下乡”寿州文旅融创团队来到安徽省寿县春申府食品有限公司,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对“大救驾”制作工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朱…
红色古迹考察队探寻青岛党史记忆——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
探访红色古迹,传承红色精神党的历史是无数仁人志士为人民拼搏奋斗的血泪史。为深入学习党的历史,传承红色精神,红色古迹考察实践队于2023年8月1日至8月10日在山东省青岛市进行了主题为“探访红色古迹,传承红…
徐州医科大学三下乡:爱在夕阳,智享生活
为有效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增强老年群体对养老诈骗的防范意识,切实维护老年人利益,2023年7月5日,徐州医科大学医学信息与工程学院“青春助老送健康,守护最美夕阳红”社会实践团开展了大学生智慧助…
“启仰”社会实践团队个人总结
柯镇桂/文本次“启仰”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2023年7月8日于广东省廉江市良垌镇中塘村在廉江市兴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帮助下,展开了为期14天的实践活动,致力于发掘乡村故事、乡村文化并加以宣传,使当地的文化、…
湖二师学子三下乡:民族舞蹈进乡村,乡村振兴共奋进
中国青年网安陆8月19日电(通讯员黄莺)岁月泼墨,坠下繁花,盛开的是中华五千年来孕育的优秀文化。我们头顶苍穹,脚踏神舟,时序轮转,丹心永固。为了能让当地学生领略民族舞的独特魅力,结合当地的乡情风俗…
深入基层,探寻乡村振兴发展
李羽欣/文为响应国家鼓励青年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中去的号召,深入乡村基层事业,为推动乡村建设服务,我在暑假期间参加了三下乡活动,成为了“启仰”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的一员。我们前往湛江市廉…
问“才”路上记录者
为进一步了解社会相关机构对人才的重视情况与相关政策,8月17日,我来到了镇平县人民医院展开并与侯江华主任展开亲密会谈。在人才需求方面,我了解到,人民医院在管理上实施了“6S”管理制度,主要引进以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