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济南7月11日电(通讯员 刘珂)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弘扬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曲阜师范大学“惓惓思古韵,汲汲焕新语 ”社会实践队于7月7日前往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开展实践活动。
鼓子秧歌历史悠久,发源于北宋,完成于明,在清朝繁盛。鼓子秧歌是一种庆祝丰收的舞蹈,表达了商河百姓对丰收的喜悦。为探寻鼓子秧歌背后的源头活水,实践队队员由浅入深,开展社会实践。
贴近居民生活,建设魅力“鼓乡”
获得人民的认同感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关键。为了解鼓子秧歌发展的方式和居民的评价,实践队队员前往商河人民公园鼓子秧歌广场进行社会实践。
7月7日上午,队员前往鼓子秧歌广场,近距离接触这一传统舞蹈,深入了解鼓子秧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子秧歌广场呈圆形,周围有百姓打鼓子秧歌的雕塑,逢年过节大家便聚在一起组一支鼓子秧歌队,在广场上敲锣打鼓舞秧歌,来表达喜悦。队员观察到,广场上有居民在乘凉,有儿童在玩耍,鼓子秧歌已经在居民心里扎下了根,增强了认同感。
通过采访周围居民,队员还了解到,鼓子秧歌已经成为商河的代名词,商河也被称为鼓乡,商河人民深感自豪。鼓子秧歌已经渗透到商河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居民介绍到,在商河建设过程中,便打造“鼓乡”这一称号,对“非遗”资源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化纵深挖掘与整理,编撰《走进商河》系列丛书,在城市道路两侧,广场公园等一些地方融入鼓子秧歌的元素,并建设以鼓子秧歌命名的广场。全面系统地展现商河悠久的历史传承和厚重的文化积淀。贴近居民生活,宣传商河特色,建设魅力“鼓乡”。
“非遗”传承要从娃娃抓起
商河鼓子秧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焕发生机活力,长久发展,必须从娃娃抓起。为探索鼓子秧歌长久发展的秘诀,实践队员前往商河县孙集镇中心小学进行情况了解。
通过询问学生及教师,队员了解到,为弘扬鼓子秧歌,让“非遗”文化在学生心里埋下种子,商河县多所中小学组建多支鼓子秧歌队,进行教学,组织比赛和表演。队员还了解到校园通过通过列校本课程、编写教材、进入课堂,举办学生“非遗”传承展演等,在校园形成传承传统文化之风气,让鼓子秧歌焕发生机活力。
不仅如此,一位教师还讲述到,县里通过将鼓子秧歌融入健身操这一创新方式,增强了百姓的认同感,形成了“人人都会鼓子秧歌”的良好风气,为传承鼓子秧歌奠定良好基础。县里还通过举办全县鼓子秧歌汇演、花博会农博会驻演、鼓子秧歌擂台赛、“非遗”传承展演等活动,不仅让居民与鼓子秧歌的纽带更牢固了,还让鼓子秧歌“火”了一把,传承“非遗”文化已深入人心。
图为实践队员在采访学生。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刘珂 供图
灵活创新,打造专属IP
为更好的传承鼓子秧歌这一民间舞蹈,商河打造秧歌古村这一旅游景点,吸引外地游客,更好的发扬光大鼓子秧歌。7月7日,队员前往商河县秧歌古村了解情况。
通过参观以鼓子秧歌为主题的长廊,实践队成员了解到商河县致力于用鼓子秧歌讲好中国故事,将“非遗”发扬光大。现有《商河鼓子秧歌》《商河鼓子秧歌场图研究》等理论专著、画册,电影《泥土的芬芳》《吉庆有余》、数字电影《盛世秧歌》,纪录片《美在人间》《鼓舞》等影视作品,助力讲述中国故事,走文化自信的道路,鼓子秧歌精神深入人心。
通过采访秧歌古村工作人员张芳,队员了解到,鼓子秧歌不但带来了自身的发展,而且促进了其他“非遗”的发展。商河县培育了今朝酒业、安琦老粗布、少得利糖酥火烧、老窦薄荷糖、张铁匠锡壶、二妮豆腐皮、皇家扒鸡等“非遗”商品生产企业,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有力带动周边群众致富。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旅游业,建设糖酥火烧体验馆、今朝酒文化博物馆等“非遗”旅游景点,打造“非遗”研学旅游基地。
图为实践队员进入秧歌古村。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刘珂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在参观秧歌古村。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刘珂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秧歌古村工作人员。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刘珂 供图
弘扬传统文化,吾辈道阻且长。在了解商河鼓子秧歌发展过程中,曲阜师范大学“惓惓思古韵,汲汲焕新语 ”社会实践队队员查询大量资料,并进行了走访。通过这次社会实践,队员感受到商河鼓子秧歌焕发出来的强大生机活力,以及商河人民对鼓子秧歌的自豪感,队员对于鼓子秧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明确了下一步的任务。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183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