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留美高级访问学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医验方评价与转化重点研究室副主任,江苏省抗肿瘤验方研究与产业化工程实验室副主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免疫分会理事。长期从事中医药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重点研究发展项目、省部级课题多项,累计发表SCI论文40多篇。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药抗肿瘤研究。
2023年7月11日,南京中医药大学薪火实践团橘井泉香小队通过线下面对面形式采访沈卫星教授,本次采访的主题围绕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独特优势展开,沈教授为我们讲解了“癌毒”理论及“癌毒病机理论”的具体内容,中医药科研工作者如何平衡“守正”与“创新”,同时沈教授也鼓励我们年轻中医学子要学习好中医经典,厚植中医药文化自信,积极主动投身临床实践,坚定医者初心。
问题一:区别于西医思维(西药)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癌症有何独特之处?
沈教授:恶性肿瘤目前来说是一个在临床上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重大疾病,我们国家把它称之为一种严重影响国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从癌症的全球监测数据来看,癌症的发病率处于一个持续上升的过程,截止到2015年,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相较于心脑血管这一慢性病,恶性肿瘤不管是从临床上或者是患者心理上来说,都难以把它当作是一种慢性病,因为它的后果十分严重。就目前来说,癌症的治疗仍然面对着巨大的挑战。对于癌症的治疗,最开始西医的治疗方法是“对抗性治疗”,例如:手术切除,缩小肿瘤大小等等。经过多年的临床治疗后,许多临床医生也发现治疗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此西医的思维也在不断改变。对于肿瘤的治疗除了手术切除,临床上使用较多的也有放化疗,尽管放化疗药物的更新迭代很快,但是仍然存在明显的副作用。近几年,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增加了我们对于肿瘤机制的认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也随即产生,例如:靶向药的使用,免疫疗法等等。多种药物联合使用,这就和中医里的复方药物很类似。但是现在许多西医治疗癌症,大都是基于我们对于肿瘤发病机制的明确,那么药物的研发将会围绕这个特点位点进行肿瘤药物设计。但是事实上,肿瘤的发生的机制非常复杂,往往不是单靶点而是多靶点,那么多靶点的治疗我们很难精准地定位到所有的位点。因为个体存在差异,就算同一癌症,它的致病位点也会有很多不同。例如:同一药物,某些患者的疗效很好,另外一些患者的疗效就不好。因为肿瘤他是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疾病。肿瘤细胞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它的形成就是为了一个自我生存而发生的。肿瘤最开始的时候,发病极其隐秘,肿瘤往往起源于一个微小的炎症。有一些细胞,它为了适应炎症环境,对自身进行了改造,比如说出现了一些基因突变,导致了这个细胞,可以加快对环境的适应,这样慢慢就形成了一个肿瘤细胞。肿瘤细胞在形成后的增殖非常快的。虽然我们人体的免疫系统会对肿瘤细胞产生攻击,但是肿瘤细胞也逐渐形成免疫逃逸。肿瘤细胞十分“聪明”并且适应性极强,在我们一开始用药后,有很多肿瘤细胞就死亡了。但是也有一些肿瘤细胞存活下来了,这些存活下来的肿瘤细胞就产生了耐药性。所以现在临床上治疗一些晚期肿瘤病患者,我们首先应该减少耐药性的产生,提高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同时,这些药物对于患者本身存在明显的副作用。如何提高肿瘤对于抗癌药物的敏感性、如何降低患者用药后的副作用,是临床上面临的两个主要难题。居高不下的死亡率提示了我们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手段是有限的。西医的思维从最开始的把肿瘤消灭,慢慢产生了“姑息疗法”提倡“带瘤生存”,不以“杀灭肿瘤为目的”,而是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为目的。我们中医对肿瘤的认识,虽然早在《黄帝内经》里面就有描述,但是真正明确提出癌症概念的,一直要追溯到宋代:“癌”是一个象形字通“岩”,就是说肿瘤它像岩石一样,坚硬、高低不平。在古代,我们中医并没有为肿瘤单独去产生一种治疗方法。因为中医更多的是依赖观察和感知去认识这个疾病,在无法感知的情况下,中医更多地去观察一些临床症状。例如:结直肠癌,我们现在可以通过肠镜去观察到肿瘤,但在古代我们受限于科技水平,只能观察到他的症状,例如“腹泻”,“腹痛”,“便血”,导致了古代治疗结直肠癌都分散于治疗腹泻,腹痛,便血了。那么现在得益于科技的发展,可以通过影像学的方式来发现,也可以通过病理学的手段来对肿瘤进行诊断,我们中医也对肿瘤有了新的认识:肿瘤是不同于其他疾病的。例如:肺癌是不同于咳嗽和胸痛的,肠癌是不同于慢性肠炎的,癌症是一种单独的疾病。传统的中医对待疾病的认识,也需要有一个改进和提高。对于肿瘤病的治疗,中医也需要去发展,要从理论上对于疾病有一个更新的认识。中医的优势之处在于“辨证论治”,但是在临床上很多时候出现了无证可辨的时候,这个时候该如何去治疗?中医的思维是一个整体思维,这是另一大优势。同一种癌症在一个身上也会出现不同,因为每个人的体质是不一样的。例如:肺癌,有的肺癌患者是痰湿,有的是寒湿,有的是阳虚,结果都导致了肺癌,那么中医在临床要整体考虑,这个是中医的优势。在使用中药方面,我们应该在辩证基础上使用复方。复方中的成分一部分是来调理体质的,一部分是改变肿瘤代谢的,一部分是改变免疫微环境的。中医的整体调理,能够改变肿瘤生存的环境。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临床的治疗目的。
问题二: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辩证治疗癌症提出“癌毒”思想,这种思想对于中医辩证治疗癌症有何启发?
沈教授:传统中医,在没有“癌毒”病机产生之前,我们中医在治疗癌症是没有针对性的,可以说是模糊的。到现在借助现代诊疗手段,能够及时发现肿瘤了,那么肿瘤就成为了一个区别于其他疾病的单独病种,我们对于其治疗必须要有针对性。但是我们历来受条件的限制,我们中医传统理论没有单独治疗癌症的一个核心片区,对于癌症的机理认识不清,所以往往有各种学说,有的医家认为应该从痰来治,有的认为从瘀来治,有的医家就是认为癌症是正气亏虚,有的认为是湿,有的认为是阳虚,导致各种治疗方法数不胜数。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在上个世纪中结合他自己60多年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来了“癌毒”理论。周老认为“癌毒”是癌症特有的毒邪,它对于身体的损伤是非常剧烈的,而且容易兼夹它邪。癌毒理论在提出之后也受到了中医学届的广泛认同。在后续,经过几代中医药工作者的努力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岐黄学者,南京中医药大学程海波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对周老的“癌毒”理论进行了系统化的完善,形成了“癌毒病机理论”。癌毒病机理论涉及到“邪”和“正”两个方面,“癌毒病机理论”认为通常在正气亏虚的基础上形成了毒邪,这里的正气亏虚不止指的是整体的虚弱,它也包含了局部的虚弱,正如《内经》中指出“邪气总在至虚之处留着”例如:有的人表面看上去挺好,他自己也没有感受到身体有不适,但是他产生了癌症,因此这种虚弱是局部之虚。“癌毒”的产生可以理解为类似于产生了癌细胞,进而它会出现肿瘤的生长,也会兼夹其他邪气,例如:在肠道中,最容易兼夹湿邪,进而痰瘀混杂形成肿瘤。程海波教授团队在“癌毒病机理论”中已经明确了:癌毒的产生,癌毒的治则治法,癌毒形成的各种兼夹因素以及流转和转归。这种系统论述可以在中医基础理论上进行统一,那么在临床上治疗肿瘤就应该围绕“癌毒病机理论”的核心进行辩证,例如:临床上常见的结直肠癌我们应该要首先扶正(健脾理气)和攻邪(清热解毒),另外我们也要辨兼证(例如:湿邪,热邪等等),所有的在临床上治疗肿瘤都可以围绕“癌毒病机理论“进行辩证治疗,这对于中医药治疗癌症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问题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应遵循其发展的客观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中医药的现代化,产业化的发展,作为中医药科研工作者应该如何平衡“守正”于“创新”?
沈教授:习主席的这个指导,是抓住了中医药发展的核心。我们的中医药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传承,里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包括对疾病的认识和中药药理的认识,对于我们中医药基本原则的认识例如:整体观念,天人相应观等等。这个认识是具有非常高度的,我们现代科技是飞速发展的,已经进入到了分子水平的情况下,这些认识都是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的。“守正”和“创新”是两个方面,但是应以守正为基础,我们现在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要结合当代的一个科技成果,中医药的现代发展需要借助现代科技的手段,例如在科研中对于基因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的观察,这些技术是我们需要去使用的。但是这些技术我们在使用时需要有一个前提,我们首先要继承中医药的精华。只有在守正的基础上掌握好了我们传统的精华,我们才可以提到创新,否则的话这个创新就是没有基础的也就没有任何现实意义了。守正这个方面,对于中医药工作者,这个是首先应该要做好的,特别是在学校学习的时候,作为一名中医药院校的医学生,一定要充分理解我们中医理论的科学性。要把我们中医的“四大经典”理解掌握透彻前提下,积极投身于临床实践。在实践之后我们自己有一个心得,再使用现代科技去创新,才是有意义的。否则的话,在没有守正的基础上做出的创新就像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样是对现实是毫无意义的。
问题四:受到现代科学思维和西方医学理论的冲击,许多青年中医对于中医文化不自信,甚至对于中医药基础理论有所怀疑,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青年中医学子,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种情况?
沈教授:目前在大学中学生们接触到古代的传统文化,是相对偏少的,他更多的是对直观现象和现代理论更加容易接受。而中医的传统,中医的文化,对他们来说,理解上是有难度的。但是,首先一定要相信中医理论所蕴含的一个科学性。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它都是对人体疾病的认识,都是对人体生理病理的一个认识。因为中医在古代缺乏现代的机器,中医治疗疾病不是从微观层面而是通过观察与思维去理解我们的生理病理。古人引入大量的哲学概念,例如:阴阳,五行等等,通过这些哲学概念去对生理病理进行阐述。现在年轻人在学习中医时往往会陷入一种误区,他会认为中医的理论太“玄”了。那其实我们对待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应该更多的从哲学上去理解。“金,木,水,火,土”是对人生理病理功能的一种归纳总结。真正去建立我们中医的一个自信,应该是治疗后活生生的例子。当学生通过临床实践看到了中医药的有效性的时候,他就会发现中医的精妙之处,这时候文化自信自然就能体会到了。中医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受到了很多曲折,比如一些人宣称中医药不科学,希望废止中医,那其实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医,不懂得中医药的理论。中医、中药之所以可以传承千年,不是因为哪一个政策,而是靠它的有效性,靠很多人民大众对它的需求。就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去看中医,这是因为大家发现了中医药的使用确实是有作用的,是有效的。我们中医学生在学习中医时,首先要掌握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多去临床实践,跟师抄方,去看老师是如何看病的,去看患者使用了中药后的效果,看到了确切的疗效后,我们学生对中医药的自信自然而然就建立起来了。在学习中医时,中医学生们也应该多去看名家医案,学习中医名家看病的思路。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四门基础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学完之后,我们可以将学过的知识运用起来,投身实践,直观疗效,这样我们对于中医药文化的自信和底气自然就建立起来了。
团队采访后感悟: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深刻凝结着中华名族不朽的智慧。中医药虽然诞生于几千年之前,但对于现代临床疑难重症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药的现代化绝不是一味的“以新替旧、改头换面”而是要在“守正”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我们广大中医学子应该在学校内认真学习好中医药相关基础课程,积极投身于临床实践,争取做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在实践中感受中医药的有效性,厚植中医药文化自信。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884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